中国作家网>> 民族文艺 >> 人物访谈 >> 正文
“此次‘玉昆仑’奖评选活动共收到来自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00多部参赛作品。在内容表达上,参评的中外纪录片从不同角度记录了山地族群丰富多彩的原生态生活,展现了不同人物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的命运和故事。许多作品深刻表达了生存环境的变化和现代文明的冲击给人们带来的困惑与思考。在叙事方式上,本届参评作品也显得更加朴素、细腻、克制,文风简洁,直面问题,直击现实;同时又能保持纪录片应有的冷静态度和客观立场,给观众传达光明与希望……”说到2014中国(青海)世界山地纪录片节“玉昆仑”奖的评选工作,评委张秋良显得十分兴奋,他如数家珍地向记者叙述着那些精彩的片断和难忘的影像……
作为此次“玉昆仑”奖初评委中唯一一位来自青海的本土评委,现任青海广播电视台专题部主任、高级编辑、青海省影视作品评审委员会委员的张秋良,无疑有着令人羡慕的从业经历:他曾经以编导、制片人的身份带领团队摄制了电视纪录片《高原印迹》《谁家丢了骡子》《家在湖边》等一系列作品,并因此而获得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中国广播电视节目大奖,中国新闻奖、中国电视金鹰奖、中国(青海)世界山地纪录片节“玉昆仑”奖等奖项。
因为长期从事电视纪录片的策划和创作,纪录片早已和他的生命融为一体难舍难割了。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当时青海电视台的刘郎、王怀信、李京等纪录片大导们拍出了一批在全国很有影响的作品,这让年轻的张秋良很是羡慕,很是向往。他尝试着接触纪录片,于1995年完成了第一部属于自己的作品———《高原印记》,没想到会一炮走红,这部片子当年荣获年度“中国电视奖”人文类一等奖。对于一个刚刚开始拍摄纪录片的人来说,这无疑是莫大的鼓励,张秋良从中获得了勇气和信心。正是凭借这份鼓舞和激励,他深深地爱上了纪录片,并将自己的才情和心血毫无保留地倾注到了电视纪录片的创作和生产之中。
谈及近20年来从事纪录片创作的体会,张秋良说他最看重的是“真实”和“责任”。他认为,纪录片的生命是真实,只有在这个框架下,纪录片人才可以尽情展示自己的才华。而这,恰恰也是纪录片的魅力所在。纪录片是一种表达的艺术,它需要才华,需要个性张扬。它更需要客观公允,需要热情与浪漫。
回顾青海省这些年的纪录片创作,张秋良不无欣喜:近年来,青海省的纪录片拍摄有三个可喜的变化,一是专业纪录片队伍的成长与成熟;二是非专业纪录片队伍的壮大;三是联合拍摄的水平逐渐提高。就创作理念来说,青海省纪录片人在专业化和国际化上可以说有了长足的进步,拍摄了一批有价值、有影响的纪录片,在国内、国际的纪录片评比中多次获奖。
张秋良同时也谈到了我省纪录片创作存在的不足。他说,青海的纪录片创作有着非常深厚的人文积淀,用好了,就是青海省纪录片事业厚积薄发的营养,但如果太习惯或者说太喜欢沿用老一代纪录片人的叙述与表达,那么,这一荣誉也会成为纪录片创新的束缚。电视纪录片的鲜活正体现在用创造的变化与世界的变化发生共振。具体地讲,青海省在纪录片创作上依然存在着创新力不够,产量不高,精品不多等弱点。
说到未来,张秋良信心满怀。他告诉记者,目前他们正在着力抓两件事,一是起草青海纪录片发展规划;二是建立青海纪录片选题库。在他看来,只要纪录片人的创作没有停滞,没有彷徨,青海纪录片的发展就充满希望。记者 王丽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