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电视 >> 人物 >> 正文
提起马少骅,过去人们最熟悉的形象几乎都是他曾扮演过的孙中山。圆礼帽、中山装、两撇胡子,是人们最熟悉的扮相。这位演了多年孙中山的话剧演员,从来没想到,人生中第一次扮演邓小平便饱受赞誉。正在央视一套播出的电视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在观众中间引起了极高的关注度,对于59岁的马少骅来说,能够在这部电视剧中扮演伟人邓小平,是自己的演艺事业从未达到过的高度。
20天走进伟人的人生
当初赢得在《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中担任主角的机会,马少骅只用了不到5分钟的时间。当时,剧组请他来试戏,作为一名资深演员,马少骅已经多年不曾试戏,但为了伟人邓小平这一角色,他破了一次例。试戏的内容是第五集中的一个场景,邓小平会见知识分子夏默等人,决定教育工作要从恢复尊重知识开始。就是这场不到5分钟的戏,马少骅几乎获得了全剧组的肯定。
后来马少骅才知道,由于这部电视剧题材重大,剧组的选角工作其实经过了很长的时间,对于启用非特型演员来扮演邓小平,剧组也曾反复斟酌过。“我之前很少看其他演员扮演的邓小平,只是有个大概的印象。试戏前,我也只是按照自己对人物的理解发挥,没有什么包袱,可能反而效果不错。”马少骅说。
不过,从确定出演到正式开拍,留给马少骅的准备时间只有20天。这让他多少心里没底儿:“以前我演孙中山,至少要准备好几年,这次完全是非常规的状态。”重压之下,他每天只睡四五个小时,大量的时间要花在做案头工作上。“除了剧组给的资料,我自己去照相馆把所有能找到的小平的照片翻印下来,从所有影音资料里听他说话,看他走路。”等进了剧组,这些案头工作果然起了作用。马少骅很骄傲地说,拍戏过程中,他没有忘过一句台词。
表演发乎情止于真实
《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开播后,马少骅饰演的邓小平形象渐渐赢得了观众的认可。有人说,刚看到这个角色时总觉得不太像,可再看几集,越看越觉得像。“我一直在揣摩,怎么演才能让人物可以立起来,而不是以前我们经常看到的肖像式的领袖,把注意力放在了想象出来的人物,‘壳’倒是挺像,但人物不真。”马少骅说。
在进行案头工作时,他从文字和影像资料中渐渐寻找到邓小平的人生逻辑。“他十几岁离开广安老家,然后留学法国,到了后来的革命时期,再到老年的际遇。他一步步从一个开朗外向的年轻人,变成了沉稳睿智的中年人,克制亲和的老人。”马少骅说,想象和感受是第一步,将心比心地对照,把自己放进人物的人生里去,“你就会明白他为什么是这种性格,为什么老年时话不多。”
为了演出邓小平的精气神,马少骅常常顺着人物的逻辑去创作,为这部电视剧增添了不少精彩段落。剧中有一个段落,描写邓家人听到粉碎“四人帮”的消息,有人欢呼雀跃,有人喜极而泣,只有邓小平一脸平静。马少骅说,这个情绪本不是剧本中所写的,但他认为,作为一个饱经磨难的成熟的政治家,粉碎“四人帮”他当然高兴,但克制的性格显然会让他呈现不同于普通人的反应,“这个反应就是我通过对人物长时间揣摩进行的二度创作。”
扮演领袖人物,马少骅的原则是“既不能模式化,也不能太自由化”。他时刻提醒自己,表演要发乎情,而止于真实,“任何反应必须是当时的情境下人物会有的,不是我马少骅的反应,而是邓小平会这么做。”第六集里,当演到邓小平握住饱经沧桑的科学家满是伤口的手时,马少骅已是热泪盈眶,连声音都要哽咽了,但他记得邓家人曾说过,没有人见过邓小平哭,就为了这句话,他立即调整了情绪,“这时候我扮演邓小平,就不能流泪。”
想要跳出外形磨演技
做了多年的孙中山特型演员,马少骅深知,“观众们第一印象看的还是‘像不像’”。这次扮演邓小平,虽然他的表演受到赞誉,但外形的差距也引起不小争议。马少骅承认,其中也确有遗憾。“从我进剧组到整个拍戏过程中,我们前后只试了四次装。按照扮演领袖人物的惯例,是非常仓促的,过去至少要花一年的时间来定装。”马少骅表示,这种仓促导致了现在外形上的缺憾,但也只能通过表演来弥补。
不过,话剧演员出身的他,坚信话剧表演中“特定环境中典型人物”的经验,可以移植到影视表演中,“一个优秀的话剧演员,就是始终能够演什么是什么。”马少骅以表演艺术家赵丹、于是之等老前辈为榜样,深信这种“演什么是什么”的表演,能够越过“像不像”的基础层面,抵达表演的更高层次。他直言不讳地说道:“如果是特型演员来表演,‘像不像’的问题倒是容易解决,但是表演的效果如何,‘是不是’这个人物,又是另一个问题。”
马少骅解释说,自己之前做特型演员的经历,恰恰让他发现了某种局限性,“我们总是在想外在形似的问题,实际上并不是一个好的表演状态。形神兼备其实是一个无底洞,有时候还是要跳出来看。”马少骅坦陈,如今他也是跟着电视追剧,还是会发现在表演中有些遗憾。他也表示,自己今后不会再演邓小平了,“可能未来几年,会试着回到久违的话剧舞台,把影视剧的表演经验带回去做些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