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电视 >> 人物 >> 正文
邓小平的形象比林肯丰富精彩
马少骅(著名演员、电视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主演)
伟人难演,首先是“像不像” ,邓家人是不是能接受,观众是不是能被带入,不仅要形似更要神似,接下来是要做到形神兼备,那就必须深入地了解小平同志,从录音、史料中捕捉小平同志举手投足间的气质。更重要的是——气场。
我们不要总把出演领袖的演员定型为特型演员,而是应该从一个更高和更广阔的视角来看这个问题,像梅丽尔·斯特里普出演撒切尔夫人,她照样可以去拿奥斯卡奖。我们的小平同志的形象是比林肯和撒切尔夫人更为丰富精彩的形象,我明白这个形象能达到怎样的深度。
“伟人”二字并没有摆在我心里,因为那只是结果。塑造角色时,我对小平同志的定位是干大事的普通人。他男子汉气概十足,说话果断,不拖泥带水。
跟所有参与电视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创作的人一样,我怀着激动和感恩的心情投入到角色人物的创作中;同时,又是万分忐忑。作为一名演员,一生中能有这样的机会塑造一位曾经对中国历史产生重大影响的伟大人物,不能不说是一份幸运。这是第一部全景展示中国在1976年到1984年这段——处于拨乱反正、百废待兴的特殊时期的突破之作,剧中不仅有小平同志作为第二代领导集体核心领导人的会议、视察、决策的工作场景,还有大量与外国领导人及重要人物直接对话的重大外交事件,更有一直延续其中的与家人相处的亲情戏份,立体、细腻。一部大剧,几年的剧本磨砺,数百创作人员的辛勤付出——要对得起大家!
小平同志这个角色的塑造成功与否,是这部戏成败的关键,深感责任重大,肩负使命光荣。伟人难演,首先是“像不像” ,邓家人是不是能接受,观众是不是能被带入,不仅要形似更要神似,接下来是要做到形神兼备,那就必须深入地了解小平同志,从录音、史料中捕捉小平同志举手投足间的气质。更重要的是——气场。我要感谢导演吴子牛,在开机前曾给全体剧组人员致信,其中特别提到“在本剧全剧创作过程中,希望大家在营造那段历史的同时,对生活在1976 - 1984这个故事时间段里扮演邓小平同志的演员去始终保持一种敬畏和亲切,我们在整个创作中,就是一群生活在小平同志身边的人,一切创作都去为塑造好小平同志服务……”
这种创作氛围,让几个月的剧组生活像在家,温暖,彼此关怀;创作像在战场,大家共同进退。我把对角色的爱,对大家的情感在对角色的塑造中真实地再现出来。如果演砸了,我对不起剧组,对不起这个戏。我对老人家高山仰止,生怕够不上。好在我是在60岁的时候接的这部戏,已经有人生的创作历程作为支撑,对演邓小平还是有帮助的。我演过基层干部村支部书记,演过农民工,在戏里也唱过川剧,还演过张大千,陈毅我也演过,这些角色都为我塑造邓小平这个角色铺了路,还是有一些经验可以借鉴的。我觉得,我们不要总把出演领袖的演员定型为特型演员,而是应该从一个更高和更广阔的视角来看这个问题,像梅丽尔·斯特里普出演撒切尔夫人,并不意味着她就只能做特型演员,她照样可以去拿奥斯卡奖。我们的小平同志的形象是比林肯和撒切尔夫人更为丰富精彩的形象,只要我们写好、拍好,肯定是能够获得奥斯卡奖的。我明白这个形象能达到怎样的深度,远比林肯、撒切尔夫人精彩。观众可以想想,那个时候的中国是苦难的,而今天的中国是幸福的,从那时候到今天的巨大发展成就,他是带队的旗帜,这其中的戏剧性是多么强烈。
当我拿到电视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剧本时,我看到里面邓小平的台词有些多,作为演员,我深知,不说话的人才显得内敛,有深度,不说话是很能讨巧的。人一话多,就容易飘。我研究了一下小平同志担任党和国家领导人时的性格,他是少言寡语的人。但他在法国留学期间的外号却是“小钢炮” ,性格外向,这都是有史料可查的。等他成为党和国家领导人之后,渐渐地话变少了,但这不代表他没话说。而且,邓家人跟我说,他们没见过小平同志流过泪。不流泪不代表心里没有感情。我觉得这是他后期修炼养成的,因为他掌握了千军万马,不能犯迷糊,人一流泪就容易激动,激动容易迷惑自己,作为领导人是不能犯迷糊的。
随着研究人物和拍摄的深入,越深入就越了解小平同志当时的处境,越深入就越了解当时国家的环境。我天天看关于他的纪录片,等到快拍完了,我家的墙上挂的都是小平同志的照片,看着这些照片,我痛哭流涕。我太了解他了,当时他多难啊。我为他的艰难而激动,为他担当起中国的命运而感动。我从艺以来,演得好的角色就这么两三个,我认为好的标准就是怎么演怎么是,我很想把小平同志演到这个境界。
现在每天在电视机前看《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是我和我妻子最提心吊胆的时刻,生怕演砸了,因为拍的时候,时间紧张,根本没有时间看监视器,所以演得怎么样,我自己也没看过。 《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场场都难演,其中有一场小平同志拉着科学家的手,说心里话,当时,我心里绷得好紧啊,心想绝对不能流泪。剧组成员是第一批观众,如果演得不好的话,他们就会坐在一边玩手机,干别的,可是这场戏完了之后,大家全都看着监视器,于是,我知道这场戏成功了,后来,我就顺着这场戏找感觉。前两天叶剑英元帅的儿子——叶选廉给我打电话,我并不认识他。他问我,你认识老爷子吗?老爷子常在我们家玩,我对老爷子太熟悉了,你怎么把老爷子抓得那么准?我觉得这是对我的肯定,这种肯定让我激动。毛毛写的《我的父亲邓小平》对我塑造人物帮助很大,我把小平同志的照片,从年轻到老年, 20多张,摆在桌子上,边看书,边比对,边思索。这本书很有温度,客观地讲了一个时代伟人,并没有无限拔高,也没有故意贬低,实事求是。因此,“伟人”二字并没有摆在我心里,因为那只是结果。塑造角色时,我对小平同志的定位是干大事的普通人。他男子汉气概十足,说话果断,不拖泥带水。我家有二野的亲戚,我知道小平同志在二野的威望,那么多虎将,天不怕地不怕,就怕邓政委来谈话,为什么那么怕他,因为他讲原则。只要对国家、对人民不利的,他说,就要下得手。总之,点点滴滴,形成我对这个形象的认识。每天在笔记上记一点感受,逐渐接近老人家的形象。
这是一部鸿篇巨制,写邓小平也是写一个时代,是深刻的政治历史的过程,是一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还有人民群众的一个历史过程,是党和国家的一个转折,也是我们民族发展历史进程中一个深刻转折。这段历史今天的人们并不是都了解,特别是青年的一代,如果通过这部电视剧能让更多的观众直接地感受到那段岁月,那个时代,体会到改革的艰辛和现在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能够看到我们的党对建设祖国的强大决心和信念,才是我们全体创作人员全情投入的最大成功。
个人的能量微小,但求不负信任,完成好任务,不辱使命。
(本报记者张成采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