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民族文艺 >> 人物访谈 >> 正文
和邓林相识,是在近期举办的全国少数民族优秀舞蹈节目展演活动中。作为中央民族歌舞团国家一级编导的邓林,受邀担任展演活动闭幕式的总导演。为了展演活动能完美谢幕,邓林连续数天都工作到半夜三点钟左右。他笑称:“这是工作常态,我已经习惯了。”对于这位创作过《醉鼓》、《珠穆朗玛》等脍炙人口的舞蹈作品的编导来说,几乎没有休息日,创作、选材、思考、推敲……舞蹈充满了他的生活,精益求精或许就是他对舞蹈艺术和人生的一种态度。
与少数民族舞蹈艺术“亲密接触”
在重庆土生土长的邓林受家庭的影响,一直对舞蹈艺术情有独钟。上世纪70年代初,邓林被选送到舞蹈学校进行专业培训,毕业后成了一名专业舞蹈演员。因为才华出众,邓林被分配进入当时的“战鼓文工团”,这个文工团常驻四川攀枝花,那里居住着彝族、纳西族、普米族等少数民族。邓林跟着文工团到基层演出,从而与少数民族同胞有了亲密接触。少数民族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和舞蹈艺术,在他心里引起了强烈震撼。
邓林的舞跳得好,但他老觉得缺点什么。“我总觉得别人编的东西,不足以表达我看到的、想到的、感悟到的那些事情,最后自己慢慢走上了创作的道路。”邓林说。
邓林还记得他的处女作是群舞《醉秋风》,作品展现了一群纳西族男女在秋天丰收时的喜悦之情;第二个作品是独舞《赶漂的人》,描写了在金沙江畔放排人的生活状态。“早期创作的舞蹈作品都是来源于当地少数民族群众的生产生活,再结合他们本民族的一些舞蹈元素。”邓林说。
由于爱写诗,邓林的舞蹈作品显得诗意很浓,情绪饱满,给人很大的想像空间,用别人的话说是“很煽情”。
上世纪80年代,邓林先后到北京舞蹈学院、中央民族大学学习舞蹈编创专业,成为中央民族大学首届编导班的优秀毕业生,毕业参军到空政歌舞团任创作员,并被有关部门选中,在1990年第十一届亚运会的大型文艺活动中担任编导。2001年,邓林退伍调入中央民族歌舞团,开始在少数民族舞蹈领域上下求索,这一干,就是十几年。
精品迭出,“诗意现实主义”终获认可
黄豆豆,著名舞蹈家,中国舞蹈家协会副主席,凭借舞蹈《醉鼓》“一舞成名”。但许多人并不知道,《醉鼓》就是出自邓林之手。
谈起《醉鼓》的创作初衷,邓林至今还唏嘘不已。那时,正在外地工作的他,听到了启蒙恩师去世的消息,心情十分悲痛,下决心要创作一个舞蹈作品来纪念恩师。回想恩师的生平,只有两样爱好:舞蹈和酒。
“恩师的家里摆放着许多舞蹈道具,他最喜欢的道具之一就是鼓。”邓林说,“我就以鼓为主线,把一位民间艺人酒醉之后的真情流露,以及甘愿一生清贫,对艺术执著追求的精神融入作品之中。”
《醉鼓》就这样诞生了。情感充沛、柔中有刚、刚中有柔的《醉鼓》荣获第四届全国“桃李杯”舞蹈比赛优秀教学剧目奖、第三届全国舞蹈比赛编导一等奖、中央电视台1995春节联欢晚会“最受观众喜爱的节目”一等奖等一系列奖项。
在第三届全国“桃李杯”舞蹈比赛中荣获优秀教学剧目奖的《珠穆朗玛》是邓林的又一个代表作品。强调“三道弯”,融入现代绘画中的夸张变形,表现沉重的美感——邓林以独特的表达方式,塑造了一个为理想而介于人与神之间的少女,向往人的感情而又不得不为神的悲欢。《珠穆朗玛》使舞者卓玛一举成名,成为我国第一位藏族女舞蹈家。之后,邓林又在此基础上创作了群舞《珠穆朗玛》,并创造了群舞的三角阵型,至今,这一阵型仍被许多群舞作品运用。
蒙古族独舞《我心飞翔》是邓林自己非常喜爱的一个作品。作品展现了在大草原上,一位年迈的蒙古族老阿妈人老心不老,期望能像雄鹰一样翱翔的精神面貌。这一作品的取材来源于邓林扎实的基层采风。
邓林长时间在各地游走采风,足迹几乎踏遍了我国各民族居住地,他对新鲜事物总是保持着强烈的敏锐感。由于他用诗一样的舞蹈来抒发感怀,因此,他的舞蹈创作被评为“诗意现实主义”。这一风格,从一开始显得有些另类,到现在逐渐为业界人士和观众所认可。
至今,邓林已创作了400多个舞蹈节目,19部舞剧、歌舞剧,担任过40多台大型文艺晚会的导演,12次出任中央电视台“心连心”艺术团舞蹈总监,十多次获得全国的编导金奖……这样的成绩不可谓不瞩目,然而,这些对邓林来说并不意味着舞蹈事业的终点,而只是他迎接更新挑战的起点。
“创新和挑战,才能给我带来创作灵感”
“艺术苦行僧”,是邓林给自己下的定义。在任何情况下,追求艺术的尽善尽美,是邓林一贯的坚持。而不断地创新和挑战,是他最大的乐趣。
2003年,邓林接受了去参加世界现代舞领域的著名比赛——日本崎玉国际创作舞蹈大赛的重要使命。邓林坦言,那时的他对现代舞“一窍不通”。当时,电视新闻里关于伊拉克战争的报道,触发了他心底对于战争与和平的思考。以此为灵感,邓林编排了现代舞《飘荡》,这个舞蹈表现了对战争的鞭挞和对和平的渴望,并且融进了很多中华文化的元素,比如传统武术太极拳,还有民族音乐等。
没想到,第一次创作现代舞,邓林就获得了各国评委的认可,在大赛中夺得了唯一的金牌,并且创造了该项赛事有史以来的最高分,引起了轰动。大赛评委评价说:“这是见过的‘最美最深刻最生动的’舞蹈,不只是艺术的画面,也是一种哲学,具有强烈的思想和视觉的冲击力量。”
这次获奖,让邓林信心倍增,他开始不断尝试在舞蹈的不同领域创作。
彩色的经幡、背景中巍峨的皑皑雪山和雄伟的布达拉宫,仿佛把观众带到了神秘的“世界屋脊”——2006年,邓林编导创作了充满浓郁雪域风情的藏族歌舞诗《神奇的家园》,表现了藏族人民对生命、太阳、土地和大自然的崇拜。作品随“中国西藏文化周”活动出访欧洲和韩国等地,演出数十场。
与此同时,邓林的另外两部作品,一部讲述蒙古族历史、展现蒙古族传统表演艺术的作品《草原传奇》在台湾上演,另一部以他的家乡重庆为背景、讲述长江流域乡土文化的作品《梦回峡江》在重庆演出。
2008年,邓林创作的古典舞《青花》登上了央视元宵节晚会的舞台,舞蹈视频当晚的网络点击率就达到几十万次。
2013年,邓林在戏剧舞台上大胆运用了时空蒙太奇转换、人物蒙太奇转换等表现手法,为天津歌舞剧院创作了《泥人的事》。而之前,邓林还为天津芭蕾舞团创作了芭蕾舞剧《精卫》,创造性地在芭蕾舞中运用了民间舞的元素……
“创新和挑战,才能给我带来创作灵感。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东西,傣族、苗族、藏族、蒙古族……每一个民族的舞蹈艺术都是如此有滋有味。作为艺术家,只有增强个人的文化积淀,把这些民族文化感悟提炼到自己的作品中去,才能创作出让各民族群众真正认可的作品。”邓林说,“接下来,我还会去尝试一些新的挑战,比如音乐剧。我这辈子只会做好一件事,那就是在舞蹈创作这条道路上不断创新,不断挑战,让少数民族舞蹈艺术获得认可和推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