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民族文艺 >> 资讯动态 >> 正文

五女山下的男舞者

——记乞粒舞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金明焕

//m.zimplifyit.com 2014年08月25日11:14 来源:中国文化报 高 旭

  古老的长鼓打击出明快的节奏,长长的彩绸随人头的晃动欢快地摇摆,男女老少穿着鲜艳的民族服装翩翩起舞……热烈的场面、欢乐的气氛,让你忍不住沉醉其中,这就是辽宁省桓仁满族自治县的朝鲜族乞粒舞。

  所谓“乞粒”即庆祝丰收之意,世代居住在五女山脚下的朝鲜族先民在艰苦的生活和劳动中,为了抒发对大自然的感恩和祈求风调雨顺,跳起了这欢快的民族舞蹈。在桓仁及周边历代贵族官宦的墓葬中,一些绘于公元5世纪前后的壁画便描绘着当地先民翩翩起舞的景象,这便是乞粒舞的雏形。2006年,朝鲜族乞粒舞入选首批国家级非遗名录,金明焕是该项目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

  金明焕出生在乞粒舞世家,从太爷、爷爷到父亲都是当地有名的舞者。还在襁褓里的金明焕,一看到大人跳起乞粒舞就表现得格外兴奋,手舞足蹈,爷爷因此断定这个孩子将来会成为出色的舞者。

  金明焕回忆说:“小时候乞粒舞的伴奏以鼓为主,韵律优美的鼓点从小就在我的心中扎下了根,让我总是不能忘记。”如果说幼年时期乞粒舞对金明焕来说只是单纯的喜爱,那么成年后他已将乞粒舞融入自己的生活,甚至把它当做一生的事业。

  1964年,金明焕考入了辽宁省朝鲜族师范学校。毕业后他并没有选择留在大城市,找一份体面的工作,而是回到家乡当了一名普通的乡村小学教师。金明焕回乡教书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教学生们跳乞粒舞。因为在他的心里,让更多的孩子学会世代传承的乞粒舞是他的责任。可是,这个过程是曲折坎坷的。

  在开始教授乞粒舞的过程中,金明焕发现传统的乞粒舞没有固定的表演动作,完全是人们即兴的演出,这让教授和学习都变得很困难。为了解决这一难题,之后他一路跋山涉水,走遍了桓仁县的朝鲜族聚居区,向数百名舞者求教,并一一记录下他们的舞蹈动作,最终整理出乞粒舞的数十个代表动作,如背手、头顶手、勾脚步等,并编排出3套规定动作传授给学生。经金明焕编排的乞粒舞受到了孩子们的喜欢,当时几乎所有在校学生都能跳上一段家乡的舞蹈。

  “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解决了舞蹈的动作,金明焕又开始研究乞粒舞的音乐伴奏。传统的乞粒舞是靠长鼓、铜锣等打击乐伴奏,他觉得过于单一的乐器伴奏不能很好地渲染氛围。经过多方打听,金明焕得知吉林延边有一个传统的朝鲜族乐队。于是,1988年,金明焕带着新创作的乐谱,经历了20多个小时的颠簸只身赶到延边。乐队指挥被这个来自辽宁山区的年轻人感动了,连夜组织乐队排练,用两天时间录制了3首乞粒舞的伴奏音乐送给他。当金明焕怀揣着这盘珍贵的磁带坐车返回时,满满的幸福和快乐装在了心中。

  在金明焕的努力下,古老的舞蹈焕发了新生。1989年,金明焕带领40多名舞者参加了辽宁省第一届文化艺术节,一举夺得一等奖;1994年,他们进京参加新中国成立45周年庆典,在天安门广场和中华民族园演出20多场,并受到了国家领导人的接见……从桓仁到辽宁,从辽宁到北京,30余年来金明焕的执著守护让乞粒舞从小小的山区走向了广阔的舞台。

  上世纪90年代末后,随着娱乐方式的多元化,乞粒舞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观众群体日益缩小,金明焕因此常常夜不能寐。直到国家非遗保护工作的启动,金明焕和他的乞粒舞才迎来了曙光。

  2006年,当地文化部门启动了朝鲜族乞粒舞申报国家级非遗名录的工作,然而正值申报的关键时期,金明焕患上了白内障,他不顾医生和家人的反对,执意将最后的申报材料做完才入院治疗。病床上的他得知乞粒舞被顺利评为国家级非遗项目时,激动万分。他说:“即使我的眼睛瞎了,我也不后悔,因为乞粒舞是家乡世代传下来的宝贝,比我的生命还珍贵!”

  申遗成功后,乞粒舞受到了更多的关注,有关展演活动也多了起来。金明焕虽然已年过花甲,体力和灵活性远不及年轻人,但只要有演出活动,他都亲自上场。最让老人骄傲的是,他们参加了2013年第十二届全运会的暖场演出。接到乞粒舞受邀参加演出的通知,66岁的金明焕仿佛又回到了年轻时候,组织人员、添置服装道具、重新编排舞蹈……排练时,他和年轻人一样努力地做好每一个动作。一天的排练结束后,他还要亲自修理坏了的道具。在女儿金花眼里,父亲不仅是她的乞粒舞老师,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父亲把舞蹈视为生命,他常说,学好了乞粒舞就是帮他延长了生命。”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