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电视 >> 资讯 >> 正文

《于无声处》属于光荣的1978

//m.zimplifyit.com 2014年09月02日10:15 来源:解放日报 李 峥

  热播电视剧让宗福先忆起30年前激动人心的历史转折

  《于无声处》属于光荣的1978

  《于无声处》剧组1978年在北京(左二为宗福先)。 (资料)   《于无声处》剧组1978年在北京(左二为宗福先)。 (资料)

  近日,央视一套热播的电视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中,出现了上海著名编剧宗福先与他执笔的话剧《于无声处》。几个短短的镜头,一段简要的表白,让他与这部曾引发全国轰动的话剧再次成为焦点。昨日,宗福先接受了本报记者采访。谈及自己的形象出现在电视剧中,宗福先幽默地说:“我也是老三届,他们把我演得太老了。”

  1978年,31岁的宗福先还是上海工人文化宫毫无名气的业余作者。他执笔编剧、苏乐慈导演的话剧《于无声处》,那年9月22日在上海市工人文化宫首演。宗福先回忆,第一场演出是彩排,来的都是主创人员的家属。可没过几天,这出戏的口碑就传开了,甚至一票难求。接着,事情发展超乎所有人想象:1978年10月,上海《文汇报》发表通讯《于无声处听惊雷》,随后又刊登了《于无声处》剧本全文;不久,《于无声处》在友谊电影院大剧场演出。1978年11月12日,陈云同志在中央工作会议上提出要为“四五”运动平反,特地说道:“现在外面又出了话剧《于无声处》。”两天后,宗福先和《于无声处》剧组到达北京。就在进京首演的当天,《人民日报》的头版头条刊登一条消息:北京市委宣布,1976年的“天安门事件”完全是广大人民群众为悼念敬爱的周总理的革命行动。“天安门事件”就此得到平反。11月19日,《于无声处》还走进了中央工作会议的会场,为参加会议的212位中央领导作专场演出。

  短短20天,宗福先体会到天翻地覆的变化。“那时候,我走到哪儿,电视台都报道。同事们都打趣说 ‘现在电视里有两个男主角,一个是西哈努克,一个是你’。”宗福先说,“事实上,我并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儿,甚至担心《于无声处》会变成一个样板戏,我会成为一个暴发户。”

  在“天安门事件”还未得到平反的情况下,《于无声处》的演出顶着巨大的压力。“很多人跟我开玩笑,说你成功了,别忘了老朋友。我就说,我成功了,请你们吃饭;我进去了,你们给我送饭。结果,工人演员都围上来说轮流给我送饭。”宗福先说,“很多人夸我勇敢,其实我不是勇敢,我是不知道那是禁区。但那么多人,在明知是禁区的情况下,竟然跟我一起闯。如果没有他们,这个戏怎么会这么顺利上演?”这些人里,有导演苏乐慈,是她看了剧本后一心一意要排;有剧组一班工人演员,他们白天在闵行、吴泾、吴淞上班,晚上赶到工人文化宫排戏;有当时文化宫审查剧本的副科长苏兴説,是他批准了《于无声处》排练、上演;还有一批一批来看戏的观众、领导、专家,每一个人都给予《于无声处》支持和鼓励。著名戏剧导演黄佐临是文艺界第一个来看戏的。据说,他看戏回去后就对上海人艺全体员工说,你们都应该去看这个戏!”

  不过,宗福先至今印象最深的,还是许许多多普通观众。在赴京演出的那几天,宗福先每每在街上走路,都会被人认出来。长安街上,一位中年女同志得知他就是宗福先后,竟默默流着眼泪跟他走了一路;在北海公园,一群老人把去办事的宗福先团团围住,差点使他误了回上海的火车。“记忆最深的,是在北京专为‘四五英雄’演出的那一场,本来说好不上台慰问演员的,结果演出刚结束,大幕还没拉上,观众冲上台来,抱住演员又哭又笑。”宗福先说,“在后来的三十年里,我一直想,写过这样一部戏,经历过这样的场景,我这辈子算是没有白活。”

  一直以来,《于无声处》为何出自上海,也是文艺界热议的话题之一。对此,宗福先有自己的答案:“《于无声处》不是我一个人的、也不仅仅是我们剧组的,它是上海人对思想解放运动的一次表态。”在他看来,历史上有两部《于无声处》,一部是工人文化宫自己排演的挺好看的小戏,还有一部是走上政治舞台、走进北京、走向全国的《于无声处》。“第二个《于无声处》,不属于我个人,而属于那个光荣的1978年,属于改革开放的大潮,属于当时的思想解放运动。它不是一人之功、一人之力能够做到的,而是顺应历史大潮被推上去的。我为自己亲身经历了中国那样的重要历史转折期,感到自豪。”宗福先说,“今年是邓小平110周年诞辰,我想,我完全是改革开放的受益者。没有1978年的思想解放运动,不可能有 《于无声处》,也不可能有我的今天。我对他充满了崇敬和感恩。”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