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少儿 >> 阅读偶记 >> 正文

肖定丽童话“小熊和小狐”:清浅极处见深刻

//m.zimplifyit.com 2014年09月15日09:18 来源:中国作家网 高巧林

  有人说,低幼文学是最纯正的儿童文学,因为她童趣盎然而一尘不染,既可让孩子们得到精神上的愉悦,又有启蒙开知、陶冶情操的教育功能;也曾听 说,国外儿童文学的狭义概念即为低幼文学,所以,无论是童书的写作,还是童书的出版,几乎都会垂青于低幼文学。这些我全信。但我一直以来,因为阅读偏少, 思考不够,对低幼文学的认识是有些模糊的。甚至有时会从少年文学写作者的立场出发,以为低幼文学毕竟浅显。最近,通过阅读肖定丽创作的系列童话新作“小熊 和小狐”(《找到的朋友》《今天,小熊跟往常不同》《开心吧,小狐》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之后,我才不无惊讶地发现,优秀的低幼文学固然是“浅”,但这种 “浅”,并非浅薄之“浅”,而是清浅之“浅”。

  何谓清浅?“小熊和小狐”系列童话以诸多经典色彩的艺术元素给出了近乎完美的诠释。

  这套书不是以情节见长,而是以情调动人,各个主人公在一种纯美的情境里,尽管有小私心、小伤心或者小坏心,但都给人一种纯纯的味道,洋溢着童年 的气息,是作家对童年情态的一种体认、描摹和想象。作者很擅于捕捉孩子的心理活动和生活的细节,呈现孩子在与朋友交往中所表现出来的小脾气、小心思、小聪 明、小可爱、小幽默,将孩子的娇嗔和智趣描绘得活灵活现,让人觉得清新、有趣而又感动。语言散文般的美,独特、清新的叙事方式,别具一格,如微风拂面,幽 默谐趣的表达,天真的对话,让人忍俊不禁,瞬间将人带入温暖本真的童年。

  于是乎,当我静下心来一本本、一篇篇地读着“小熊和小狐”时,仿佛有了时光倒流、童年再现的梦幻感觉:我正毕恭毕敬地坐在幼儿园教室里,睁大懵懂的双眼,支棱着机敏的耳朵,静静地聆听肖阿姨用甜美柔和的嗓音、简短晓畅的语言和真挚饱满的情感,绘声绘色地讲故事——

  一天,小熊突发奇想,把天上的云朵抱回家去。为了不让云朵跑掉,跟云朵玩个开心,竟然把云朵像鸟儿一样关在笼子里;替云朵染上各种好看的颜色;把云朵当小短裤穿;把云朵当树种……童年的小心思里,有对美好事物的珍惜、疼爱、占有、留恋和不舍。

  绵尾兔的菜园里长着各种奇妙的蔬菜。辣椒不愧是乐感多多的小天才,整天摆弄着热热闹闹的摇滚乐,直到摇得满身通红,成为菜园内名副其实的“红” 人;土豆不像别的蔬菜,让人一眼就能看到,而是躲在泥底下,究其原因,是因为这小家伙特别喜欢玩捉迷藏游戏;身体有些笨重的茄子老是学豆角的样子,整天吊 在架子上荡秋千,一直吊到脸色发紫还不罢休……孩童的眼睛里,万事万物都蕴藏着生命的趣味,无穷无尽。

  秋季里的一天,正在森林里玩耍的小狐和小熊来了个别开生面的比赛,看谁知道的声音多。就这样,几乎森林里的所有声音全被它俩说了出来:数不清的 鸟鸣声、各式各样的落叶声、豆荚炸开声、蜻蜓擦翅声……这些短句里描摹的声音,仿佛森林里的交响乐,迷人心魄。正如文中所描绘的,绿森林是一个“音乐 盒”,这来自大自然的音乐盒,是任何音乐家也难以表现出来的。这种对自然声音的描写,牵引人的耳朵,更牵引小读者的心。

  听着听着,我仿佛观赏到绿森林里的许多新奇美妙的景物。譬如:《找到的朋友》里有一处碧波悠悠、芳草萋萋的莲花溪;《甜小溪》里的那条小溪居然让大柿子的浆液染得红红的,甜甜的;《绿森林里的树》里居然长着一棵会演奏各种乐曲的音乐树……

  听着听着,我仿佛邂逅了绿森林里的许多聪明可爱的小动物。譬如:《哪个方向才对》里那只有点胆小、老是迷路的小狐;《小刺猬的治疗》里那只会用身上的针刺替人看病的小刺猬;《森林播报员》那只快嘴乌鸦报出的消息真是又快又准……

  听着听着,我不时被故事中的幽默感逗得直乐。譬如:《失物招领处的小狐》里的那只小狐说自己也被丢失了——被朋友丢失了;《小狐认识的小狼》里那只小狼说自己小时候的胆子“跟小蚂蚁的头一样小,跟小蜗牛的触角一样小”……文中这样的童言趣语,比比皆是。

  这些故事,既让孩子与小熊、小狐一起亲近自然,走进动植物的世界,又让孩子们深切地感受到友情的美好。书里每篇故事都不太长,中间穿插些短小的 对话,意味悠长。阅读者仿佛置身于绿森林中,时而穿过大片紫色鼠尾草,时而驻足弯腰对着一朵秋海棠观望,不忍离去。这种对阅读节奏的把握,是作者的匠心独 运。

  可见,“小熊和小狐”在语言、意境、情节、立意等方面的清浅,在孩子们眼中恰恰是深刻的,是那种由清澈与明净映衬而出的深刻。打个比方:透过一 泓浅浅的清水,可以一眼看清沉潜在底下的水草、小鱼和鹅卵石等,也可以一眼看清浮映其上的波粼、树影和阳光等,甚至还可以嗅到浸染在清水里的一缕缕植物芬 芳。这也是“小熊和小狐”文本价值之所在——努力让低幼孩子们在最为清浅的艺术世界里得到适度“深”的审美情趣和适度“广”的启蒙教育。

  显然,这样的写作是有难度、显功力的,也是最需要作家将心灵贴近孩子、把真诚与善良奉献给孩子的。

  真所谓,清浅极处见深刻。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