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多数成年电视观众,“兴趣点”最集中的,莫过于电视剧了。无怪乎,有电视剧艺术理论家认为,电视剧已经成了当今中国文学艺术中的一门“显学”。
只是,时下一些主创人员,把电视剧当成一只“泔水桶”,但凡有点“汤汤水水”的东西,统统往里面“倒”。乍看起来,满满当当一大桶,实则没滋没味没营养不说,还浪费了大量资源和宝贵时间。知名编剧高满堂曾在“中国电视剧编剧首届(郑州)论坛”上表示:“国产电视剧在制作上丝毫不弱于韩国电视剧。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国产电视剧的内容不够精湛”。
除了“内容不够精湛”之外,多数电视剧不论什么年代,不管何种题材,都要生编硬造塞进不少谈情说爱,乃至“三角恋”、“多角恋”的故事情节,且频频出现搂搂抱抱、缠缠绵绵的镜头,把美妙而神圣的爱情当成廉价“调味品”。诚然,文学作品没有理由不表现爱情。但任何作品都不能搞“情节不够爱情凑”的那一套。遗憾的是,现今不惜笔墨胡乱演绎情爱,恰恰成了不少电视剧的“共性”,就连一些由原著改编的连续剧也不例外,无不尽其所能添枝加叶、灌汤注水。比如,将一部短短3万字的小说原著改编成40多万字的剧本,拍成30多集连续剧。该编剧在谈到这部从筹拍开始就备受各界争议的作品时,振振有词地说:“我的原则是,该忠实的忠实,该放大的放大,该演绎的演绎”。
笔者在这里不想对改编的“忠实”程度、“演绎”的手法技巧等妄加评论。但以为,任何事物一经高倍数“放大”,就走样甚至失真了。事实上,随心所欲的“放大”、离奇离谱的“演绎”,不是“跑题离题”了,就是“串味变味”了。改编是“二度创作”,完全可以在忠实于原著的基础上灵活“发挥”、适当“放大”。但是,切忌刻意“加粗拉长”。这样说,并非一概反对拍多集电视剧。央视一套曾经播出的、根据中篇小说《母亲和我们》改编拍摄而成的30集电视连续剧《戈壁母亲》,虽然穿插了钟匡民、刘月季、钟槐、刘玉兰等人物的爱情故事,但它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既深沉含蓄,又顺理成章。尤其是“戈壁母亲”刘月季的艺术形象,催人泪下、感人肺腑。
时下电视剧所以越拍越长,不论啥主题,动辄几十集,除了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之外,还与认识偏差不无关系。在一些主创人员看来,作品越长,越有分量。此念差矣。当代散文家秦牧在《散文创作谈》中说:“写一部长篇小说自然比写一篇童话花的力气多,写一部多幕剧自然比写一首小诗吃力,然而却不能说坏的长篇小说比好的童话伟大,糟糕的多幕剧比一首精彩的小诗崇高”。
文艺工作者对作品是精益求精,以一当十,以文化人,还是粗制滥造,以十充一,以文“蒙”人,说到底,既是对广大受众的态度问题,也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态度问题。67年前,毛泽东同志在《反对党八股》中一针见血地批评党八股:空话连篇,言之无物。我们有些同志欢喜写长文章,但是没有什么内容,真是“懒婆娘的裹脚,又长又臭”。写文章如此,搞创作、拍电视剧亦然。
艺术需要人民,人民需要艺术。电视剧作为一种新生艺术,由于它传播平台的独特与优势,加之播出后产生的影响巨大而广泛,已经成为当代中国所有文学艺术中,普及率最高、受众面最广,最为大众化、最令人瞩目的一个艺术品种。广大电视文艺工作者理所应当以对人民负责、对艺术负责、对时代负责的严肃态度,牢固树立起“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的理念,力戒急功近利、急于求成,坚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注重电视剧的社会效应和文化引导功能,努力打造出更多更好更有品位的电视剧,让观众在愉悦与欣赏中心灵受到潜移默化的陶冶和启迪。这样的电视剧,才有助于促进文艺的大发展大繁荣,才可能成为香甜可口的美味“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