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恢弘壮阔,还是平静如水,历史总是以她匆匆的节奏渐行渐远。艺术创作的责任不同于哲学家的思辨,也不同于历史学家的实录。之于历史,艺术创作更需要把握一个时代的精神实质,进而在纵横交错的历史事件中抽离出最动人的景象。这两年的抗日剧热潮颇遭议论,原因就在于很多所谓的“神剧”只是简单搭建一个硝烟弥漫的背景,然后肆意地演绎光怪陆离的情节。这样的电视剧事实上是对历史的亵渎,根本不配冠之以“抗战”的名号。与之相比,由南京军区拍摄的电视剧《我的特一营》是一部真正的抗战题材剧,它既体现了军队文艺创作一以贯之的严肃态度,同时也适应了电视剧大众传播的特征,奏响了一阕抗日剧叙事的主旋律乐章。
在悲壮的抗日战争进程中,台儿庄战役是一座不朽的丰碑。当《我的特一营》将摄像机聚焦于76年前鲁南大地壮怀激烈的战场时,实际上就赋予了作品诠释伟大抗战精神的责任担当。一方面,电视剧全景式地展现了台儿庄战役的真实过程,重要的事件与人物皆严格依据史实,诸如双方将领的运筹指挥,敌我军队的排兵布阵,战争进程的逐次演变,国共之间的紧密配合,川军、桂军等各路军队的同仇敌忾,甚至一次阵地争夺战的反复拉锯,交战双方的番号、武器、军服、标识等……这就使得电视剧在宏大的叙事格局里呈现出历史教科书式的严谨。另一方面,在历史真实之中,电视剧精心塑造了一支作战分队——特一营的群体形象。很显然,特一营是电视剧的艺术再创造,但特一营官兵身上的忠勇、无畏、智慧与牺牲,却是反法西斯战争中中国军人形象的缩影。进而言之,在特一营官兵的身上,凝聚了习主席所指出的伟大抗战精神的内涵,即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这样的艺术虚构,恰恰对应着对于历史语境的真实还原和真切认知。
然而在电视剧市场竞争激烈的今天,主旋律叙事如果一味地显现严肃的宣教风格,将很难吸引观众的眼球,传播效果会大打折扣。从本质上说,电视剧是戏剧的一种特殊的影像形式,强调戏剧效果是电视剧提高荧屏影响力的不二法门。正如《我的团长我的团》《我是特种兵》《我的兄弟叫顺溜》等近年来颇受好评的军事剧一样,《我的特一营》的叙事重心同样落在“我”上,个体叙事的腾挪挥洒空间较之于“我们”的集体叙事,显然更为洒脱灵动。
且看“特一营”中各具特色的“我”,如勇猛果敢的营长周天翼,足智多谋的副营长孙嘉谋,信口开河的“半仙”李有才,川音浓重的“老猫”吴老四,聪明灵活的“哨兵”罗松林,尚显稚嫩的新兵“小四川”等,一个人有一个人的声口,往往甫一亮相便深入人心。这些性格迥然相异的人物形象,既可以在“特一营”匆促紧张的集体生活中,也可以在与外围人物的关系链中,诸如恋人、上司、敌人、间谍、汉奸等,碰撞出大量的矛盾冲突。在紧张激烈的战斗场景间隙,这些矛盾冲突甚至可以产生些许轻喜剧效果。这一方面帮助形成了电视剧张弛有致的叙事节奏,使得观众在紧张的观剧体验中有所放松;另一方面,个性化的人物塑造在剧集的递进中,自然呈现出个人的家庭、血缘、亲情、爱情与友谊,便逐渐由接地气转为聚人气。当观众们已然熟悉的主人公们在惨烈无比的战场上英勇牺牲时——此时镜头往往闪回至那些曾经亲切的音容笑貌,以喜衬悲,以生衬死,以平凡映射伟大,感天动地的悲壮气氛便溢满荧屏。
在电视剧中的结构布局中,“特一营”本身也是承担着重要叙事功能的角色。在重大的战争行动中,一支独立的正规作战分队可以自由地脱离所属部队,也可以自由地加入友军,自由地选择战场与战斗时机,从军事专业的角度来看是很难发生的。但在电视剧的艺术构思中,“特一营”既是进入战争的亲历参与者,某种程度上又是离开战争的“观察者”。这位“观察者”串联起了敌我对峙,串联起了友军各方,串联起了国共配合,也串联起了复杂的战争过程。如此,“一线串珠”式的电视剧结构使得头绪繁多的历史叙述显得流畅自然,教科书式的严谨纪实就实现了形象化的艺术转化和传达。
此外还值得称赞的是,电视剧的视听效果相当出色,总体上呈现出刚劲雄浑的艺术风格。尽管电视剧对战争的表现力较之于电影有天然的局限,但看得出来,编创人员努力营造的是一种接近于战争大片的视听氛围。尤其是在电视剧比比皆是的激烈巷战场景中,快节奏的剪辑组合,大角度的视点切换,流畅的转场过渡,快慢镜头的交替运用,烟火连天的光影变幻,震撼的音响配合,逼真的道具设计,极易使观众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紧张感与现场感。诚然,这体现出电视剧编创人员影视技术与军事知识兼备的良好专业素质。但更重要的是,观众们可以借此在浓墨重彩的电视艺术氛围中,真切地进入那段让中华民族永志不忘的历史,让历史的精神火炬在人们的记忆中熊熊燃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