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民族文艺 >> 资讯动态 >> 正文
来北京的游客,只要到长安街走一走,都免不了要在民族文化宫前留个影——这座新中国“十大建筑”之一的标志性建筑,极具民族风格,承载了几代人的记忆。
然而,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民族文化宫在很多人的印象中仍只停留在一座标志性建筑物上,它到底是干什么的,很多人并不知晓。
其实,就连民族文化宫的人,也曾一度迷茫——这座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宫,这个有着辉煌历史的地方,到底能干些什么、该干些什么呢?
如今,经过近5年的公益性文化改革的摸索,民族文化宫渐渐摸出了门道,路子越走越顺畅,而民族文化宫人也愈发清晰地明白自己该何去何从。
回归“文化”本位
金秋九月,民族文化宫在北京湛蓝的天空下,显得格外巍峨。这里,正在举办一场大型展览——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成就展。就在几天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刘奇葆亲临参观了这个展览。
来看展览的有机关干部、离退休老同志及游客等,人群络绎不绝。少数民族的民族文化、建设发展新面貌,乃至少数民族非遗手工艺品、从民族地区带来的土特产,都引起了参观者的好奇和惊叹。
这样的展览,今年在民族文化宫已是第四次。此前,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和吉林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已分别亮相,展示了各自的特色文化、建设成就、旅游资源和民俗产品等。
“我们延边建州都60年了,还是第一次到北京集中办展览呢,感觉很隆重。” 延边来京办展的人都感叹道,“放在首都的平台上展示,效果就是不一般。”
大理石画——天然大理石经抛光后自然呈现的图画,此种奇石虽有较高的艺术和收藏价值,但知之者不多。民族文化宫的展览让参观者大开眼界,赞不绝口,大理石画的身价立马大幅提高。
这样的展览效果,让民族文化宫人感到欣喜。“当初我们策划30个民族自治州的成就展,除了要展示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成就和成功经验外,亦考虑到给这些民族文化底蕴深厚、特色产品丰富,却很少有机会进京展示的民族地区提供一个集中亮相的平台。”民族文化宫党委书记、主任宫兆强说。
这一展览,得到了党和国家的大力支持。张德江、杜青林、王正伟等先后参观了展览并给予高度评价。按计划, 3年内,还将有26个民族自治州要到民族文化宫举办全方位的展览。
而精心策划的30个民族自治州系列展,也被看作是民族文化宫回归“文化”本位、服务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标志性活动。
曾经有一度,迫于经费压力,民族文化宫成了举办服装、鞋帽等小商品展销会的场所。人们到这里来不是为了领略民族文化,而是为了购买廉价商品。就连民族文化宫的老职工,都开始遗忘这里曾经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们接待外宾、举办文化活动的地方,这里曾有着那么辉煌的历史。
尊严的丧失必然带来信心的遗落。有很长一段时间,民族文化宫人不再以自己工作的地方为豪,而是茫然低沉,不知该何去何从。
2009年,在中央领导的关怀下,民族文化宫被确立为国家重点扶持的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经过改制后,于2012年开始进行装修改造。2013年5月,“修旧如旧、照旧还新”的民族文化宫重张开业。
脱胎换骨的民族文化宫,精神面貌也为之焕然一新。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回良玉审查装修改造效果时对民族文化宫发展作了重要指示,刘延东副总理在民族文化宫重张开业时提出的“把民族文化宫建设好、保护好、管理好、使用好”要求,激励着民族文化宫人认真审视自己的使命,从而坚定了让民族文化宫回归“文化”、回归“民族”的信心。
商品展销会退出去了,租赁出去的场馆收回来了,民族文化宫一心只做纯粹的工作:民族文化的展示、宣传、推广和交流。
从大修重张至今一年半的时间,民族文化宫已主办或承办了五十余个展览,涉及书画、古籍、工艺器物、非遗文化、党的民族政策等各方面。仅4个民族自治州的成就展,参观者就达30余万人次。
公益不等于铁饭碗
2009年,民族文化宫被确立为国家重点扶持的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之初,很多职工以为这就等于捧上了铁饭碗,国家全包,再无后顾之忧。
可没过多久,大家明白,“公益”其实既是保障,某种程度上又是束缚——因为单位的人员编制、保障资金是有限的。
于是,又有人开始抱怨公益不好,更多的人则担心:民族文化宫以壮士断腕般的勇气砍掉展销会之类的收入门道后,仅靠每年人均2.5万元的财政资金,该怎么活?
可仅仅一年多,宫兆强就向全宫职工证明:专注做民族文化,不但能“活”,而且活得比以前更好。
这其中的秘诀,就是坚持公益和市场两条腿走路,建立目标责任制,向管理要效益。
光靠有限的财政拨款,难以为继,长此以往,人没了心气,单位没了精神气。在发展目标确定之后,民族文化宫给业务部门制定了经济目标,给予中层干部很大的自主权,奖勤罚懒,超额完成任务的给提成,不干事、懒干事的不拿钱。
这样一来,职工的积极性和潜能大大调动起来了,曾经叫苦连天说完不成的指标,不但都完成了,而且还超额了不少。
“以前,我们总抱怨国家对民族文化重视不够,叫苦叫穷,但仔细一想,国家那么早就建立了民族文化宫,搭建了这么大的平台,我们有没有开动脑筋,拿出好办法好好利用呢?”在宫兆强看来,民族文化宫的舞台很大,既有展览馆、图书馆、博物馆,又有剧院和画院,展陈、演出、创作、交流,各领域都可施展拳脚;60万册民族图书和4万件文物,如果不好好利用,呆在仓库里就是“死”的,可如果充分挖掘、保护和运用并举,文化资源盘活了就能做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双丰收。
实行目标责任制,并进行严格考核后,责、权、利相统一,民族文化宫承揽的业务量大增:展览层出不穷,各场馆的档期从上半年就排到了年底;博物馆的文物,如历代达赖、班禅敬送国家领导人的礼品,在西藏亮相后,引起轰动;画院画家创作的书画作品在美国纽约联合国总部展出,加强了中国少数民族艺术家与世界各国艺术家的交流与合作,在纽约引起了强烈反响;图书馆的民族图书,不仅吸引了一些人来馆阅读,还到民族院校做学术交流。
现在的民族文化宫,又恢复了最初的庄严、高雅和气派,而民族文化宫人则感到信心满满、前途美好。
创新是不竭的动力
2013年4月,王正伟在民族文化宫调研时提出,民族文化宫要高起点、高标准、高要求地推进各项民族文化活动,体现出民族文化的“国家队”水平。
如何实现“高起点、高标准、高要求”?在民族文化宫人看来,那就是不断创新,以“创新立宫”。
今年8月,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做客民族文化宫举办的“民族文化大讲堂”,向来自十多个国家部委的同志讲述了保护壮美紫禁城的故事。深入浅出的讲解,生动有趣的语言,赢得阵阵掌声。
“民族文化大讲堂”,正是民族文化宫创新发展的举措。“最初的想法是,国家民委系统的专家学者很多,平时各自做自己的研究,成果不能为一般干部群众分享。民族文化宫可以提供这样的平台,每月请专家讲一次。”宫兆强解释道。
这一想法得到了国家民委的支持,曾长期致力于藏族文化研究的国家民委副主任丹珠昂奔,在“民族文化大讲堂”做了第一讲。王正伟充分肯定了“民族文化大讲堂”的意义,还提出今后“民族文化大讲堂”可以开门办课,面向社会,树立品牌。
“每周一宝”,也是为弥补民族文化宫以往宣传方面的不足而采取的创新之举。“十二芒冷水冲型铜鼓”、《奉使图》、《百苗图》……这些民族文化宫馆藏的文物精品,通过专家的解读,在民族文化宫官网上每周进行发布,这既是对文化遗产的推介宣传,又是对公众的普及性教育。
据宫兆强介绍,接下来,民族文化宫还打算在民族节庆上做文章。少数民族节日众多,节日文化异彩纷呈,以前在北京的少数民族群众过节,大都是借助于中央民族大学学生团体,条件有限。去年,民族文化宫已举办水族端节,少数民族同胞感受到了无比的欣慰与自豪。今后,民族文化宫还将拓展举办古尔邦节等更多的民族节日。
未来,民族文化宫还有一系列设想:争取国家支持,开办常设展览;改善网络设施,跟上信息化步伐;整理出场馆,作为民族院校艺术院系的艺术展示中心;将更多的民族图书和文物带到京外去展示……
“民族文化宫绝不仅只是一座宫,一座建筑物,里面应该有丰富的文化宝藏、浓厚的文化氛围。”宫兆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