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剧《守护夕阳》是一部反映当代养老题材的现代戏。该部戏剧的主人公张瑛,根据山西省“孝老爱亲模范”李丽珠的事迹创造。但是这部戏剧的编创者们却并没有完全按照实际生活来组织情节、结构故事,这保证了作品能够有足够的距离和空间,来提升生活原型所缺乏的艺术想象。因此,当张瑛作为一个养老院的主任医生出现的时候,展现在观众面前的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老龄社会。
在这个小小的社会中,首先是严峻的医患关系。例如剧中人黄桂兰因饱受精神刺激,抢了拐杖,打伤了医生,由此引发年轻的医师们对于职业前途的惶恐和不安。“实习来到养老院,想不到病人真难缠;一会儿疯,一会儿癫,一会儿灵醒一会儿憨;吃饭睡觉三不管,在这里一天我就像过了一年” ,这种度日如年的担忧,让医生倍感“起码的安全都没有保障” ,这成为养老院日常生活中挥之不去的心理底色。
而养老院在办院过程中,面临的社会质疑又成为这个小社会能否合法存在的重要困扰。这里不但有来自上级部门对“院中院” 、“企图套保”的不断审核,以至于出现来自三甲医院限期整改的通知,养老院请调、辞职的状况此起彼伏。还有来自患者家属出于个人利益的无端责难。例如剧中人杏花,既不愿意尽孝,也不满意花钱让婆婆在养老院获得“互相关爱”的生活,用所谓“昧着良心收黑钱”“养老院是不是办不下去了,拉人凑数”等理由,逼迫养老院让婆婆回家,这同样成为养老院日常生活难以避免的尴尬局面。
所有这些都是围绕在“养老院”这个特殊环境周围的严峻现实。因此,反观养老院中的每一个人,除了曾经的社会职业、社会地位,以及个人的修养气质、生活状态不同之外,构成他们共同生活相处的基础只有一个:老年。而他们共同面对的则是:如何安详而快乐地走过老年生活。当剧情随着养老院活动室中的刘长发、张健康、高教授、傅书记、郑奶奶、黄桂兰、陈大爷的生活一一推进之时,就会发现靠着女主人公张瑛扭结起来的这些人及其生活,才是这部戏剧的情节核心所在。
剧作家用散点布局的方式,将刘长发与刘铁山之间的父子情感、黄桂兰与杏花之间的婆媳关系作为主要的叙述焦点,交织于养老院的兴办过程中,其间错杂以陈大爷常年的义务捐助贫困儿童、高教授将错就错地关爱黄桂兰、傅书记略带偏颇的正义之举、郑奶奶高寿而不糊涂等情节,生动地演绎出老年人各具情态的生活面貌。
在这部剧作中,剧作家有意识地在情节延展时调动人物之间的情感高潮。刘长发因为年轻时率意抛弃了妻子,让儿女自幼受到心灵创伤,在病情危重之际,经过张瑛的协调和劝慰,终于与前妻通过电话取得联系,年老时的忏悔最终感动了儿子,迟到的一声“爸”将二十年的积怨终于冰释。在这个过程中,情绪一度恍惚的刘长发错将张瑛和王雪看作了自己的妻、女,两位医务工作者在生命濒危的患者面前,全身心地承担了家人的职责。而与之相对的黄桂兰在罹患失忆症后,将高教授当作丈夫,把青春的美好记忆和对已逝丈夫的纯真感情,全部托付给对方。在儿媳杏花屡次逼迫下,黄桂兰对家庭倍感“饿”“冷”“累”“怕” ,最后在张瑛面前喊出了一句“妈” 。这句话让张瑛意识到“儿女有难依靠娘,阿姨渴望我保护她。她内心孤独盼温暖,她把这当成了自己的家” ,养老院和医生成了老年人踏踏实实、安安心心养老的最终依靠。这种情感的集中爆发,以原生的父、母之爱,将老年人状若处子的心理幽微和养老医护的细腻体贴呈现出来,形象地说明了“老人怕孤独,老人盼温暖;老人需关怀,老人待承欢”的养老主题。
“养老”是一个具有时代感的社会问题。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经占到总人口的10 %,按照国际标准,中国的人口年龄结构已经进入老龄化阶段。截至2013年,老龄人口已经超过2亿,中国的老龄问题已经成为关乎国计民生和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对于老龄问题,当前的影视剧作并不乏深入的渲染和表现,但是通过戏曲样式淋漓尽致地展现,晋剧《守护夕阳》可算得上第一部。该剧用丰富多彩的老年生活,诠释了“医养结合”的扶助理念对老年人的意义和作用。这虽然不算是解决老龄社会问题的根本良方,但却是当前展示老年关怀的最切合的方法。当然,艺术地理解和表现对于养老事业的关注,显示了艺术工作者高度的社会敏感和责任担当。
可贵的是,来自太原市艺术学校的晋剧艺术家们,用自己的生命实践回答了养老事业的终极目标。在《守护夕阳》中养老院中的六位老人的扮演者,都已经是超过65岁的老年艺术家,甚至剧中的张瑛的扮演者、梅花奖获得者吴爱卿,也已经60岁。这些老艺术家们用自己对于年龄的真实体验,很好地展示了老人所具有的各种情态;同时用自己对晋剧艺术的坚守和热情,很好地展示了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的生活理想。正如该剧在开始和结尾所演唱的“活它个轻松愉快有尊严,夕阳映晚霞” ,这种“有尊严”的、轻松愉快的生活,正是老年人应该秉持至久的,也是当前社会中所崇尚的健康老龄化的生命趋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