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民族文艺 >> 资讯动态 >> 正文
人物档案:
国家一级作家,中国民族音像出版社社长。
梦想:
认识不同民族的朋友,把他们的故事告诉中国,告诉世界。
追梦宣言:
人与人的交流是有温度的,人类的语言应该是有声有色的,民族与民族的交往是需要相互握手的。
她是最会讲故事的白族金花。她用汉语写作,写的是不同民族的故事,追求的是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与和谐,因而被称为“中国作家的典范”。
她被誉为“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视剧首席编剧”。她创作、担任编剧的三部电视剧,在近几年内连续登陆央视一套黄金时段,并获得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
她就是景宜。她走进雅鲁藏布大峡谷、呼伦贝尔大草原,走进瑶族村寨、独龙族山寨,也走进喀纳斯湖边的哈萨克族牧场。她用心灵和情感的漫漫行走,去感受祖国高山大川的壮美,去聆听不同民族的故事。她说:“我一生追求的目标是,认识不同民族的朋友,把他们的故事告诉中国,告诉世界。”
■梦想开始的地方
历经十年“文革”浩劫,在改革开放的春天,景宜雀跃着迈进了文学世界的殿堂。她说,那是梦想开始的地方。
1981年初夏的一天,中国作家协会文学讲习所(今鲁迅文学院前身)的大门前,一位挽着长发、身穿舞蹈练功服雀跃前行的美丽姑娘被门卫拦住了。这天,是中国作家协会文学讲习所少数民族作家班开学的日子,门卫以为是哪家舞蹈学院的学生走错了地方。
这位名叫景宜的姑娘没有摸错门。从跨进校门的那天起,这位第一次走出云南的白族金花,就注定要踏上人生中非同寻常的旅程。
中国作家协会文学讲习所少数民族作家班是新中国成立之后首次开办的,由文学大师丁玲、艾青、玛拉沁夫等担任导师。班上汇聚了全国各地少数民族文学精英。与这些来自不同民族的优秀作家成为同学,使景宜的文学交往发展到56个民族中间。
在学习期间,祖尔东·沙比尔经常用不太流利的汉语与景宜一起讨论小说艺术,交流塑造不同民族人物性格的方法。祖尔东·沙比尔是杰出的维吾尔族作家,他的作品在新时期维吾尔族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被称为“维吾尔族的契诃夫”。
1982年3月,《民族文学》发表了景宜的作品《骑鱼的女人》。这部小说描写了一位新婚的白族妇女对社会身份变化的微妙感受。祖尔东·沙比尔阅读小说之后,对景宜说:“你的小说艺术是我不可以替代的。这份细腻、这种刻画人物的角度,只有你能做到。”这样的评价如同一股暖流,激动着景宜放飞文学梦想的心灵。
乌热尔图是景宜敬佩的鄂温克族作家。在《一个猎人的恳求》、《七岔犄角的公鹿》、《琥珀色的篝火》等作品中,乌热尔图以独特的笔触书写了鄂温克族历史﹐描绘了鄂温克族人的内心世界及大自然的绚丽风景。
乌热尔图喜欢海明威的小说。在他看来,海明威的小说描写的只是冰峰,很大一部分隐藏在水里面。“作家要把最好的东西隐藏起来,因为读者比作家聪明。”这样鞭辟入里的分析,在景宜的思想深处荡起层层涟漪。
作家班实行分组导师制,景宜师承丁玲、艾青、玛拉沁夫。历经十年“文革”浩劫,面对新时代,这些文学大师饱含对祖国和人民的深情,迸发出的是前所未有的激情,是压抑多年后加倍弥补逝去光阴的渴望,以及培养和提携后辈的急切心愿。在老师们的指点下,花信年华的景宜阔步迈进了文学世界的殿堂。
“我在文学启蒙阶段走进这个班,决定了我这一生的交往对象将是不同民族的人,我所关注的生活、我的写作意识将是以不同民族的文化作为底色的。这些优秀的作家,使我愿意用一生去追求民族之间的交往。”景宜说。
■梦想,让平凡的生命点石成金
每认识一位优秀的少数民族人物,景宜都会因他们的点拨而产生无尽的创作激情。她说,与这些优秀人物的交往,让自己的生命具有了与众不同的光彩。
上世纪90年代初,改革开放的大潮在民族地区涌动。许多少数民族群众走进城市,他们的传统生活方式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激荡变化。景宜把目光投向这些身处历史巨变当中的少数民族,她将这个时期的民族生活称为一次巨大的交往,并且想描写这场民族交往。
1996年2月3日,丽江地区发生里氏7.0级地震,承载着纳西族文化的丽江古城受到前所未有的破坏。地震发生之后,有人建议推翻古城,再造丽江。
丽江往何处去?纳西族往何处去?带着这样的疑问,景宜前往丽江采访。在丽江的白水台,她见到了纳西族老东巴习阿牛。当启明星升起的时候,习阿牛铺开东巴经,回答了景宜的问题。他说,人生活的最高境界是与自然和谐相处,与动物、植物、山川、河流做朋友。只有把自己置身于大自然,并把大自然的万事万物编织在自己的生活中,人才可能获得幸福。丽江古城也应当回到最自然的状态。
习阿牛的一番话,照亮了景宜对纳西族文化的认识、对纳西族发展的思考。因为习阿牛的点拨,景宜将纳西族在时代节点上的选择——重建丽江古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升华为《节日与生存》一书。
1999年,北京举行新中国成立50周年庆祝活动。这年9月,独龙江公路建成通车。高德荣(独龙族名字嘎木力都)是第一个坐汽车从独龙江到北京参加活动的独龙族人。景宜早在十多年前就和他相识。
见到景宜,嘎木力都骄傲地说:“我这一次是坐汽车从我们独龙族自己的公路来到北京的。”
这样的巨变,让景宜很震撼。她深知,独龙族、傈僳族等生活在高黎贡山的民族,过去是没有路的,出山要爬天梯,过河要溜索。他们的交通设施能发生这样大的改变,是交通部对口支援的结果。景宜敏感地意识到,这又是一个民族巨变的故事,而她最关心的是,汉族干部进入这些民族地区以后,是怎样与当地的少数民族群众交往的?他们怎样从当地获得工作的力量?
带着这样的思考,景宜特地采访了时任交通部部长张春贤,以及一批在怒江扶贫修路的干部,并以此为基础创作了长篇报告文学《东方大峡谷》。这部作品的核心不是扶贫,也不是山区的交通巨变,而是人与人的交往,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中最温暖的故事。
从1992年到2002年,“交往”这个词伴随了景宜十年的创作时光。
2001年,景宜创作的我国第一部全面描述藏医药发展成就的长篇报告文学《金色喜马拉雅》问世。著名藏医强巴赤列是这部作品的核心人物之一。
景宜第一次见到强巴赤列时,这位老藏医已经双目失明了。了解到景宜希望通过采访他,向外界介绍神奇的藏医药后,强巴赤列沉默良久。
景宜真诚地说:“我很想知道你的故事。”
听到这句话,强巴赤列问:“你想听我的故事吗?”
景宜用力地回答:“是。”
强巴赤列说:“只有最好的朋友,才能知道彼此的秘密。”
一扇隔在两个陌生人之间的门,就这样被一双信任的手推开了。
强巴赤列敞开心扉,用最真诚的交往,让景宜获得了创作《金色喜马拉雅》的动力。在书中,景宜用诗意盎然的激情讲述了历经千年的藏医药发展史。她用电影和图画般的文学呈现,介绍了中华文明中的一大瑰宝。
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金色喜马拉雅》出版发行仪式上,中国作协副主席、著名作家邓友梅给予景宜这样的评价:“景宜是一个白族作家,她用自己独特的写作方式,为追求平等和谐与民族的凝聚力,成为中国作家的典范。”
“如果说我的生命很平凡,那么是习阿牛、嘎木力都、强巴赤列等优秀人物的点化,让我的生命具有了与众不同的光彩。”景宜说,在互联网时代,冰冷的键盘不可以替代人和人心灵、情感、眼睛的对视,现代技术不可以遮蔽人与人交流的本质。“人与人的交流是有温度的,人类的语言应该是有声有色的,民族与民族的交往是需要相互握手的。”
■讲好影像时代的民族故事
身处影像时代,景宜从传统作家转身成为电视编剧。她说,如果说梦想是一条很长的道路,那么她的梦想就是用最先进的技术,把中国故事告诉全世界。
近日,由景宜编剧的大型民族题材电视连续剧《茶颂》,荣获第十三届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电视剧奖。这是继《茶马古道》、《金凤花开》之后,景宜创作、担任编剧的第三部获得“五个一工程”奖的电视剧。
从作家到编剧,景宜身份的转换彰显着她对讲好民族故事的不懈追求。“把作品写在纸上,是一种记录方式。但是我们处在影像时代,就必须用最先进的技术、新思维尤其是互联网的思维,讲述民族故事。”景宜说。
2005年,23集大型民族题材电视连续剧《茶马古道》在央视一套黄金时段播出。这部电视剧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茶马古道上的各族兄弟同仇敌忾,齐心协力运送国际援华物资,保家卫国的感人故事。电视剧播出后,《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艺报》等媒体发表整版评论,评价该剧开创了多民族人物同时在一部影视作品中共同演绎真情故事的先河,深刻地表达了多民族国家精神凝聚力的根本。
时隔三年,景宜创作的《金凤花开》再次登陆央视一套黄金时段。这部电视剧以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央向民族地区派出访问团为历史背景,通过白族姑娘李金凤从一个穷苦赶马人的女儿成长为新中国第一代民族工作者的故事,描绘了边疆各族人民跟着党走,建设和谐家园的壮丽画卷。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老州长召存信得知电视剧播出后,激动地用傣文在景宜的笔记本上写下四个字:“祖国万岁”。
2013年,当讲述云南各族人民用茶叶支援西藏抵御外侮历史的《茶颂》在央视播出时,普洱茶山沸腾了。云岭深处的茶山村寨敲锣打鼓,布朗族、拉祜族、傣族、佤族、哈尼族村民在寨子中心一起观看反映本民族历史、由自己参演的“民族大片”,彻夜狂欢。布朗族末代头人之子苏国文参与了该剧的拍摄,他骄傲地说:“《茶颂》是我们布朗族的第一部电视剧。看,女主角南波娅可是我们布朗族姑娘!”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这样一个伟大国度的作家肩负着一个重大使命,就是促进各民族之间的理解。”景宜说,在影像时代讲述民族故事一定要是全方位的,电视台、网络、数字博物馆都可以用。
“好莱坞的故事已经讲遍了全世界,他们的科技手段、制作方式、技术都比我们先进,但有一样他们超不过我们,那就是讲中国故事。如果说梦想是一条很长的道路,那么我的梦想就是把中国故事告诉全世界。”景宜说。
[媒体评价]
作为一名有社会责任感的作家,景宜用通俗感人的故事,异彩纷呈、相得益彰的民族语言和美丽动人的场景,以凝重久远的民族历史和文化,弘扬了民族团结和爱国主义精神。这种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底蕴,是流淌于我们血脉之中的精神。景宜之所以能创作出表现多民族历史的民族团结的精品,得益于她多年的生活积累,对多民族生活的思考,以及大气磅礴的写作风格与娴熟的艺术技巧。
——《文艺报》,2005年5月12日
她站在人民中间,她为人民写作。她站在各民族中间,为增进56个民族兄弟姐妹的交流与了解而奔走。她是优秀的中华儿女,她为向世界传递中华文化而尽心竭力。
——《中华儿女》,2012年第九期
景宜在影视界的成就,被新浪网评价为“堪称中国民族题材电视剧的首席编剧”。三年之内,两部电视剧登陆央视一套黄金时段,创作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少数民族题材电视连续剧的最高收视率,成为当下编剧界可望而不可即的标志性人物。
——《凤凰资讯》,2014年1月3日
白族作家景宜,民族文化的使者,国内主流的大牌编剧。她担任编剧和制片人的《茶颂》《茶马古道》《金凤花开》等电视剧均登上央视黄金时段,并成为民族题材影视剧收视率和社会影响的大赢家,被业内誉为“民族影视的先锋和开拓者”。
——《云南网》,2014年1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