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寓言 >> 新闻 >> 正文
新晋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迪亚诺书中的主人公总是在寻找,父亲,身世,一生中的“暗物质”……因为作品寓意深刻,他被认为是法国“新寓言派”杰出代表。
也因此,国内多篇报道均是:法国新寓言派又一猛将获奖,与勒·克莱奇奥只相隔6年。更有微博流传“作为法国新寓言派的二、三号(依次为莫迪亚诺、勒·克莱奇奥)都获奖了,那么一号人物图尔尼埃呢,为什么没有得到垂青?”
此次莫迪亚诺获诺奖,著名学者、翻译家柳鸣九先生接受访谈也称:莫迪亚诺是新寓言派杰出代表。新寓言派是个怎样的派别?
撰文/徐长云
何谓“新寓言派”?
根据翻译家、《世界文学》主编余中先写于约20年前的文章:20世纪六七十年代,法国文坛上几位作家连获各文学奖,“先有图尔尼埃,然后是莫 迪亚诺和勒·克莱奇奥”,题材、形式、风格各不同,但全都着力于在形象描绘中蕴含深邃的寓意,“于是,他们在当代法国文坛上就有了‘新寓言派’之美称。”
没有共同宣言,创作“各行其是”,但作品不约而同体现了哲理寓意。余先生文章写道,“新寓言派”的哲理与存在主义大师的哲理不同,“不像萨特 那样有统一的、贯穿于全部作品的哲学体系”,“也不像加缪那样有由内在逻辑联系的、首尾相应的哲理脉络”,他们笔下的哲理似乎无系统可言。
法文译者、编辑何家炜在编辑图尔尼埃《爱情半夜餐》一书时曾专门去查过关于“新寓言派”的法文资料,却“找不出一点来源”。难道说不存在这样 一个流派?求证余中先先生本人,他回应称:“不存在”。法国没有论者知道此说法,但在国内却深入人心,“上世纪90年代以来研究者就这么说的,有些作家也 同意。”
这个文学流派到底从何而来?
柳鸣九先生1998年发表于《外国文学》的文章提到,随着20世纪走向终结,有一种紧迫感需要对这个世纪的文学作出归类与划分。有的归类与划分,还没得到普遍认同,比如新寓言派。
1988年柳先生去巴黎访问图尔尼埃,跟他提出,是否可以把“新寓言派”文学划为一个类别,把图尔尼埃和莫迪亚诺等归之为“新寓言派”。“图尔尼埃很高兴地回答说,他‘同意并乐于把我们归在一起,称我们为新寓言派’。尤瑟纳尔就是他特别着重提名划归这一流派的。”
何家炜于是说:柳老先生通过与作家图尔尼埃的会面交谈,一个文学流派似乎获得了“面授合法性”,取得了“准生证”。
关于新寓言派,何家炜听学法文的前辈说过,“是国内研究者讨论出来的。”作家、评论家徐江则认为“新寓言派”命名的源头,应该是此前国外有提出,“中国学者应该不具备这样的前瞻性”。他不赞同将尤瑟纳尔归入,“蛮古典风味。”
为何这一说法在国内颇得认同?
何家炜认为可能是因为1990年代柳先生主编《世界小说流派经典文库》,把“新寓言派”编进去了。
作为编辑过莫迪亚诺、勒·克莱奇奥、图尔尼埃三大师书籍的何家炜,他认为“新寓言派”的划分值得商榷。“好的作品都有些寓言性质,比如卡夫卡《变形计》。图尔尼埃确实有很强的寓言性,而莫迪亚诺、勒·克莱奇奥其实寓言性是较少的。”
作家、批评家徐江则认为,这三位作家作品都有深刻隐喻,虽然所有作家作品都有寓意,但不似他们有深意。
对于国内较普遍的提法:新寓言派一号大师图尔尼埃,二号大师莫迪亚诺,三号大师余中先认为:这完全是个人说法,既然不存在“新寓言派”就没有 什么一二三;“每个作家就有自己的特点,所谓归纳就为了研究方便。实际上每个作家都不承认自己跟别人是同一派。作家们不同点很多,不用过多在意相同的地 方,作家们的相同点都是关注人类命运,用不着去归纳,去阅读就可以。”
徐江则认为:一二三号的排序,在法国有此认定。
“新寓言派”三位大师之比较
图尔尼埃为何没得诺奖?他太老了!
徐江:作家、批评家。收藏有莫迪亚诺各个译本。何家炜:法文译者。编辑过莫迪亚诺、勒·克莱奇奥、图尔尼埃的书。
有论者认为莫迪亚诺要好过勒·克莱奇奥?何家炜:所有比较都是伪命题,好的作家到了一定程度只有风格的不同,有人喜欢莫迪亚诺,不一定喜欢勒·克莱奇奥,有人喜欢普鲁斯特不一定喜欢卡夫卡。
比较下莫迪亚诺与
何家炜:都是在世作家里“顶尖”的,技艺炉火纯青。莫迪亚诺特别法国之处是,对于记忆的不懈求索,论者称他颇有普鲁斯特气质,是普鲁斯特、杜 拉斯的综合体。勒·克莱奇奥非常世界性,这可能与他在非洲度过童年有关。他不太喜欢巴黎。莫迪亚诺都写巴黎,不是巴黎出生,但是写巴黎的场景,街道。非常 非常巴黎。
(莫迪亚诺比较低调,不在公众面前露面。几年前曾想通过伽利玛出版社邀请他来中国访问,没有下文,他不太爱活动。)
莫迪亚诺小说带有侦探小说气质,总有一个神秘人去寻找身世,故事在二战、六七十年代“去殖民化”时代—这样的背景下展开,这是隐喻,对大时代 里个人身份的寻找是文学母题。勒·克莱奇奥也关注大时代下的小人物,小说写法更有革命性,早期有新小说派的气质,对传统写法有自觉的反抗,现在看也是前卫 的。
图尔尼埃好像错过了诺奖?
徐江:图尔尼埃已经90岁了!他太老了。图尔尼埃本身是半个哲学家,小说有很强哲理性。他的长篇都拿奖的,短篇也好,综合起来都好。图尔尼埃1970年代就已经是龚古尔奖的评委了。
诺贝尔文学奖应该比较青睐“新寓言派”的追求,新寓言派再得诺奖,这种情况出现微乎其微。颁奖给同一流派,这之前有萨特与加缪,但加缪不认为自己是存在主义作家。之前意大利“隐逸派”三大师中的两位大师得诺奖,隔了16年。
莫迪亚诺的独特魅力还有?
徐江:莫迪亚诺小说的主角不是人。他写的是都市人在重压状态下对于自我的追寻。就如同普鲁斯特,他的主人公是时间。如同塞林格,他的主人公是 青少年到成年人过渡的精神状态。作为故事中的人,只是去探寻奥秘的道具。莫迪亚诺与普鲁斯特、塞林格不一样的是,充满了迷宫一样的情节设置,你进去就出不 来了。同样是侦探小说迷,罗伯·格里耶的《橡皮》可读性差多了。
我为什么喜欢莫迪亚诺呢,可能因为我是侦探小说迷。莫迪亚诺的语言状态令人迷恋,有灵气,特诗意,有影像感。
为什么莫迪亚诺在中国不够红?
徐江:王小波《万寿寺》开头提到了莫迪亚诺的《暗店街》,王朔写《玩的就是心跳》的灵感来自《暗店街》,在90年代,莫迪亚诺小说出了至少有四五种,为何这二位只提到《暗店街》?莫迪亚诺也没有影响到别的中国作家,这也是疑惑。
莫迪亚诺在中国为什么没有引起轰动,原因之一:对龚古尔文学奖认知不够。杜拉斯得龚古尔文学奖的《情人》名声大,是因为里面有个中国情人,而且是不伦恋。
莫迪亚诺有创作上的局限性?
徐江:他的作品都是10万字以内,更长应该hold不住,可能诗人气质的作家大多如此。村上春树30万字以上的小说,结尾并不漂亮,没有十几万字小说那么漂亮。由此逆推,可不可以说莫迪亚诺其实是在藏拙?
50岁以前的莫迪亚诺是最好的,50岁之后比如《夜半撞车》比起早年差多了。不管怎样,莫迪亚诺还是完胜昆德拉。昆德拉到了晚年,作品感觉不对了,小说到最后没有力度了。莫迪亚诺至少语言感觉还在。
莫迪亚诺有类型化的倾向。悬疑。永远在追寻,风格变化太少,永远是一种状态。塞林格、村上春树也有这个问题。昆德拉总是在议论,变化也不是那 么多。我在想,是不是人类思维的局限性?还是作家的投入不允许他精力更分散?也许他的天赋有限没有那样多的能量?不能像变形金刚有足够多的变化。
拿鲁迅来说,他的《故事新编》其实可算是第一部后现代小说吧,比博尔赫斯要早,但当时时代的救亡分散了他的精力。
视野内,还有哪些值得注意的好作家?何家炜:法国有许多中青年作家,很厉害,比如菲利浦·福雷斯特,我正在编辑他的《然而》,写得非常自由、优美。
徐江:在我个人看来,在世界文学版图里,目前是美国第一,法国第二,英德在猛追,拉美在逐渐没落,俄罗斯整体重振尚需时日。就美国而言,菲利 普·罗斯,《断臂山》的作者安妮·普鲁,很棒,如果瑞典文学院足够宽容,美国作家可能有大爆发。英国的话,《福楼拜的鹦鹉》的作者朱利安·巴恩斯,《白色 旅馆》的作者D.M.托马斯,挺好。德国作家里,《朗读者》的作者本哈德·施林克,《朗读者》其实是他最媚俗的作品了。诗人里面阿多尼斯其实是不好的,韩 国的高银很不错。
荐书
莫迪亚诺作品
《缓刑》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延续莫迪亚诺荒诞离奇的文风:年少的“我”和弟弟寄居在一栋属于三个女人的别墅里。周遭的成人世界充满谜题:房子为何没有男主人?阿妮为何整夜哭泣?洛里斯通街的那伙人在干何买卖?到底发生了什么严重的事以致人去楼空?但“我”知道发生了非常严重的事,因为警察来了。
《地平线》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悬疑、追忆,文中的人物有很多不为人知的秘密:年已古稀的博斯曼斯开始回忆过往的生活,他习惯在笔记本上记下偶然想起的一些记忆碎片。某一天,他想到了在40年前曾交往过的一个女孩,她叫玛格丽特。现在,他决定重新找到玛格丽特,于是他前往柏林找寻这个神秘的女人……
图尔尼埃作品
《礼拜五或太平洋上的灵簿狱》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这本书发表当年即获法兰西学院文学大奖。根据笛福著名的小说《鲁滨逊漂流记》改编而成,但带着浪漫主义的浪潮:鲁滨逊不再是征服荒岛最终回归社会的英雄,而是逃离社会,归于自然的哲人。他带着卢梭式的反社会崇自然的精神,如梭罗一般在自然中重塑自我。
《爱情半夜餐》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这本书收录的二十个故事以《十日谈》的方式展开。第一篇是一对年轻夫妻,他们回顾了从相恋到结婚的温馨甜蜜,却在婚后数年后变得越来越沉默, 于是召集朋友到海滩进行一场通宵达旦的海鲜大餐,每个人都得讲一个故事,到天亮时再向朋友们宣布分手的消息……于是,故事开始了。
勒·克莱奇奥作品
《流浪的星星》出版社:花城出版社
这是勒·克莱奇奥最杰出的代表作,以美轮美奂的文字书写隐隐的忧患、伤痕、无奈和绝望。小女孩艾斯苔尔和母亲一起去寻找传说中的 自己的家园—圣城耶路撒冷,途中的种种遭遇展示了她以及亲人、朋友,在希望、绝望、等待、死亡以及宗教等方面的感受和心态,对战争和人性这一主题作了深刻 的表露。
《诉讼笔录》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在世人眼中,亚当是一个终日无所事事,在海滩、大城市中流浪的人。他不关心社会,似乎与现代社会斩断了一切联系。他始终保持一种直感的方式,并拒绝接受理性的思维方向。最后因在大街上发表“怪诞”的演说被视为精神病人而被警察送入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