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电视 >> 资讯 >> 正文

思想高度与大众艺术不矛盾

//m.zimplifyit.com 2014年10月16日11:18 来源:北京日报  杨丽娟

  回顾《北平无战事》创作过程,金牌编剧刘和平坚持这样一个信念——

  思想高度与大众艺术不矛盾

    刘和平(左一)在《北平无战事》拍摄现场工作。 刘和平(左一)在《北平无战事》拍摄现场工作。

  严肃历史正剧《北平无战事》所取得的收视成功固然令人欣喜,但人们当初对其收视前景的忧虑和否定更令人深思。在“反对者”眼中,《北平无战事》的“高冷”气质与今天讲求通俗娱乐的电视剧市场环境完全无法兼容;但为这部电视剧点赞的广大观众却说,只要看过这部克制而认真的作品,就会被剧中的柔软所感动。

  观众的评价与该剧编剧刘和平的创作理念不谋而合。他说:“追求思想高度和文化高度与大众艺术并不矛盾,历史正剧归根结底还是大众艺术。”

  不能为了迎合观众一边倒

  刘和平有着双重身份——既是国家一级编剧,又是一名历史学者。具有专业历史背景的他习惯“慢工出细活”。1997年推出的《雍正王朝》,他为查阅清史资料就耗费了半年时间;2007年引发关注的《大明王朝》,从他动笔到剧组开拍用了一年时间;这一次《北平无战事》更是惊人,仅剧本创作就历时五年。凭借这些作品,刘和平被圈内人视为创作严肃历史正剧的专业户,但也有人认为他是不食人间烟火的冷面书生。

  《北平无战事》还未播出,就被外界断定为一部“精英剧”。甚至有人说,这部电视剧只追求深度和艺术,忽略了观众。谈起这一点,刘和平连连否认:“很多人有误解,总觉得我只是搞精英文化,但是不要忘记,我们现在搞的,无论是电视还是电影,它的本质属性还是大众艺术。”他还特意指出,电视是拍给大众看的,追求思想高度和文化高度与大众艺术并不矛盾,“两者的结合也是我所希望的。”

  耐人寻味的是,“冷面书生”创作出来的“高大上”电视剧,总是能够被大众接受。《雍正王朝》在央视一套播出后,不仅包揽了当年所有电视剧奖项的大奖,而且一度创下央视收视的高峰,最高收视率达到16.7%。刘和平强调:“我从来没有说过我不看重收视率,只是说不要把收视率作为一个不正常的现象来看;我也没有说过不考虑观众,只是不太愿意完全迎合观众,更不能说,观众喜欢看什么样的,我们就一边倒,只能搞那个样子的。”

  国事往家写,正剧也感人

  宏大严肃的历史题材,如何变成普通观众能够看懂和喜欢的故事,刘和平在这方面很有一套本事。他毫无隐瞒地端出自己的经验:“没有别的诀窍,就是‘国事往家里写,大事往小里写’。”

  《北平无战事》以金融经济战线的较量为故事主线,乍一听就吓退了不少投资人和购片方。有人问刘和平:“国民经济这么大的事儿,观众能整明白吗?”可他却觉得,这不是编剧应该担心的问题:“懂金融经济的人少,但大家都懂钱吧?观众不懂币制改革,但物价是涨了还是跌了总懂吧?围绕他们懂的小事讲故事就可以。”

  整部剧中,中央银行北平分行金库副主任、中共地下党员崔中石这个角色打动了很多观众。人们被他为信仰筹谋深算、任暗流涌动仍安静沉稳的形象触动,更为他面对妻子和一双小儿女时的温情而动容。当他身份曝光被枪决时,很多观众在网上直呼:“崔叔别走!”

  “如果我不花那么多笔墨写他有这么一个家,观众就不会这么感动。写了崔家,观众对崔中石这个人就更有感情,更爱他,这就是大众艺术。”刘和平以此来解释自己“国事往家里写”的创作原则。他总是提醒自己,写带有政治色彩的宏大题材时,不要忘记这些“政治人”都是社会人,只要把他们当作社会人来写就可以。

  观众一直在等着好作品

  《北平无战事》开播时,刚好电影《黄金时代》正在上映,有好事者将两部作品拿来比较了一番异同:两部作品的诚意均令人钦佩,同时还有高额的投资和超豪华的明星班底、主创团队,但《北平无战事》的收视效果令人欣慰,《黄金时代》的票房成绩却令人扼腕。即便是对《北平无战事》如今的收视数据,仍有人提醒说,在雷剧、神剧收视率轻易就能突破1%的时代,这部剧的“破1”未免有些艰难,更无法复制当年《雍正王朝》称霸荧屏的神话。

  这样的言论,刘和平已经见怪不怪。他知道,在自己埋头创作《北平无战事》的整整七年时间里,电视剧行业的创作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些年大剧、正剧频繁遭遇滑铁卢,以至于现在大家很偏执地认为,观众只喜欢看某些同质化、类型化严重的剧。对于严肃剧,所有人几乎众口一词,那种剧不能搞,因为看电视的都是到市场里买菜的人。”刘和平直言,这就是平时总拿收视率说话,甚至“唯收视率”带来的弊病。

  其实,刘和平对收视率非常上心。此次《北平无战事》的收视数据,就被他敏锐地捕捉到了一个现象:四家播出该剧的省级卫视频道中,北京卫视和天津卫视的收视率都很高,但河南卫视的收视率却比较低,该剧刚开播时的收视率排名仅是第24位,如今却上升到了第14位。刘和平分析说,这说明河南观众对有文化含量的电视剧的需求,并不逊于一线大城市。这个发现让他很感慨:“观众的需求是多样化的,其实一直在等着你拿出更多好作品给他们欣赏。”

  趣事补白

  历史词汇不好懂 观众自发搞普及

  《北平无战事》赢得观众连连好评的同时,也引发了一股考据热。剧中,“铁血救国会”“北平市民食调配委员会”“新生活运动”等历史名词频频出现,对于不熟悉那段历史的观众来说还真有点隔膜。一时之间,关于剧中各种历史词汇的“普及帖”在网上走红。

  该剧开播第二天,微信公众平台“影视独舌”发出了最早的一篇普及帖,解释了“戡乱救国”等6个名词,目前仅微信上的阅读量已近2000人次。随着剧情的推进,更多关于“币制改革”“7·5学潮”“建丰同志”等名词的帖子,也纷纷在豆瓣网、百度贴吧出现,其中周璇演唱的贯穿全剧的经典老歌《月圆花好》,尤其成为热点话题。

  对此,有观众表示,一部电视剧信息含量这么大,一边看还得一边上网“补课”,还真有点跟不上节奏。其实,这些历史名词和专业知识对于《北平无战事》的创作团队来说,同样颇为“费脑”。仅币制改革的历史,编剧刘和平就请教了十几位亲历者和经济学家。而据导演孔笙介绍,导演组和演员组在拍摄前也没少“补课”,不少演员手里都准备有相关的工具书,随时帮助自己了解台词含义,有些演员的功课还包括听古典音乐、看民国时期的电影。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