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舞台 >> 评论 >> 评论 >> 正文

一个共产党员的良知——评豫剧《焦裕禄》(李小菊)

//m.zimplifyit.com 2014年10月22日09:20 来源:中国作家网 李小菊

  “让群众吃上饭错不到哪里去”,焦裕禄这句简单直白的话,是豫剧《焦裕禄》最打动人心的一句唱词。它体现了一个共产党员的良知、一个官员的良知,而在政治问题大于一切的特殊时期,这句话的提出、坚持和实现,则经历了更艰难的痛苦、挣扎和斗争。

  吃饭,是百姓日常最重要的事情。对于灾荒之年的百姓来说,吃饭问题更是天大的问题。焦裕禄生活的时代,就是这样一个经历了天灾人祸的时期。1962年的中国,刚刚经历过政治“大跃进”和三年自然灾害。1962年的兰考,是整个中国的缩影:风沙盐碱使庄稼几乎颗粒无收,大批饥民外出逃荒要饭。豫剧《焦裕禄》的故事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展开了。

  大雪纷飞的兰考火车站,深夜探访的县委书记焦裕禄,见到成群结队、拖儿带女出外逃荒要饭的饥民,心痛不已、愧疚不已。听到劝阻饥民出外讨饭的“劝阻办公室”主任顾海顺说,上级领导因大批群众外出讨饭“脸色很难看”,焦裕禄说:“不能光看领导的脸色,也要看看父老乡亲的脸色”。顾海顺说“没粮食神仙也不中”,焦裕禄回敬道:“饿着肚子还不让讨饭,那是要出人命的。” 顾海顺又说出一句让人匪夷所思的话:“这算啥,关键是我们在政治上不能出现问题。”焦裕禄闻言果断下令,撤销“劝阻办公室”,成立“治三害”办公室。然而兰考毕竟没有粮食,焦裕禄能为车站灾民做的,只能是给他们提供热水,让他们顺利扒上火车,并告诫他们“虽讨饭咱也要遵法守纪”、“平安出平安入”,劝告他们“为救急逃荒是权宜之计”,“有志气靠双手开创新局”,相约明年春耕时回乡种田。焦裕禄的这些言论、做法在当时的政治背景下,是有极大的政治风险的。然而,这些又何尝不是最实事求是、体察民情的做法呢?

  夜访治沙能手、林业技术员宋铁成一场,是焦裕禄为解决兰考风沙问题,起用专业人才的举措。他为被错打成“右派”分子的宋铁成平了反,鼓励他为治风沙献策献计。以工代赈,不但解决了种树治沙的人员问题,也解决了赈济灾民的问题,一举两得。然而,巧妇难做无米之炊,群众因饥饿导致的浮肿病越来越严重,赈济之粮从何而来?一筹莫展的焦裕禄万般无奈之下,只得违反国家粮食政策,采纳了采购议价粮的建议,到粮食丰收的登封县购买粮食。然而,这一举动被人举报,地委派调查组严查此事,作出了处分出面办理此事的副县长、保全焦裕禄的决定,并查封了买来的粮食。一面是饥肠辘辘的群众,一面是自己的政治前途,焦裕禄面临艰难的抉择。经过痛苦的思想斗争,焦裕禄最终认识到:“让群众吃上饭错不到哪里去”,“饿死人绝不是党的政策”,决定把粮食分给饥饿的群众,做好承担一切责任的准备。

  让群众吃上饭,是焦裕禄在艰难时期的工作宗旨,也是焦裕禄爱民思想的重要表现。忘我,是焦裕禄为实现这一目标而努力工作的境界与精神。在群众利益与政治前途的冲突中,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前者,不惜牺牲自己的政治生命来实现这一目的。他忘记了个人得失、利益,也忘记了自己日渐严重的肝病。该剧的前半部分主要是以“事”来体现焦裕禄的忘我精神,风雪夜车站慰民、不惜得罪同事而撤销“劝阻办公室”、顶着政治高压、冒着受处分的危险购粮分粮,均是借事写人。此后,该剧把重点放在焦裕禄与病魔做斗争上面,以此进一步表现焦裕禄忘我工作的精神。疼痛袭来之时,他拿起茶缸盖顶在肝部,以至于他坐的藤椅扶手都被顶破了——这一幕观众都再熟悉不过了。暴风雨之夜,焦裕禄忍着肝脏的剧烈疼痛,亲临抗洪救灾现场指挥,当扛麻袋的群众倒下之后,他不顾一切,冲下河堤,捡起地上的麻袋,想要堵到缺口之上,却终因病体虚弱,倒在抗洪现场。这一切,都强烈地震撼着观众的心灵。即使是躺在病床之上,他仍然心系兰考人民。他从报纸上读到有关兰考县瓦窑公社大灾之年大丰收的报道之后,满腹疑虑,他质问村支书韩大刚粮食亩产有没有水分?有没有虚夸?他沉痛地指出,提供粮食产量的虚假数据,就会造成上级的错误决策,过量征购,又必然导致老百姓口粮的减少,这又重新给老百姓带来巨大的灾难。他痛心疾首地指出,这不是天灾,是人祸。韩大刚羞愧地承认了自己的错误,按焦裕禄的嘱托降低了虚高数据,返还了征购过头的粮食。

  焦裕禄的事迹脍炙人口,近年来,有关他的影视作品更使焦裕禄形象深入人心。豫剧《焦裕禄》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戏剧节奏张弛有度,戏剧冲突扣人心弦,塑造的焦裕禄形象鲜明,感人至深。不久前,该剧在保利剧院上演时,几乎每一场、每一个精彩唱段,都赢来观众热烈的掌声,这在戏曲演出中是不多见的。这掌声,是给好人、好官、好戏、好演员的。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