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民族文艺 >> 资讯动态 >> 正文

《小河淌水》的故乡弥渡:传统文化为百姓带来物质与精神的双重富足

//m.zimplifyit.com 2014年11月02日14:06 来源:中国民族报 牛锐
弥渡县跳花灯的大妈们,热情自信。弥渡县跳花灯的大妈们,热情自信。
密祉镇的儿童跳起花灯有模有样。密祉镇的儿童跳起花灯有模有样。
永和村的老人在花灯文化传习所展示绣品。永和村的老人在花灯文化传习所展示绣品。

  “月亮出来亮汪汪,想起我的阿哥在深山……”素有“东方小夜曲”美称的云南民歌《小河淌水》,它的故乡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弥渡县。近日,作为“生态乡村·魅力大理——中国百名文化记者大理行”活动的一员,记者来到了这片自然资源富集、多元文化交融的沃土,感受到了弥渡人立足传统文化,从文化自觉走向文化自信、自强的坚定步伐。

  从“弥渡文化”到“文化弥渡”,

  传统文化引领地方发展

  弥渡位于滇西。出县城,沿着蜿蜒的盘山路往西南方向行进,大约一小时车程,便可到达《小河淌水》的原生地密祉镇。记者一行到达时,一场盛大的花灯表演正在密祉花灯广场举行。

  舞狮、舞龙、跳花灯……传统年节才看得到的民俗表演,在这里精彩上演。耄耋老人拿着被岁月打磨得锃亮的乐器,吹拉弹唱;孩子们踏着传统的舞步,彩扇翻飞;最抢眼的,要数背着洋娃娃跳“大脚婆灯”的大妈们。只见她们戴着黑底簪花头饰,身穿传统靛蓝衣衫,妆容精致,舞姿优美,笑容灿烂。这是一片幸福的热土,人们的眼中闪烁着热情自信的光芒。

  弥渡人的自信,来源于大自然恩赐的沃土,来源于多彩多姿的传统文化。这里有优越的农耕自然条件,是滇西粮仓、“蔬菜王国”,稀贵独特矿产资源富集;这里是汉、彝、白、回、佤等23个民族和谐共生的家园,多元文化交融,不仅有《小河淌水》、《弥渡山歌》、《十大姐》、《绣荷包》四首享誉中外的名曲,还拥有弥渡花灯戏、弥渡民歌两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是弥渡的‘根’和‘魂’。”弥渡县委书记沙伟风说,多年来,弥渡县立足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文化资源、广泛的文化基础、响亮的文化品牌四大优势,以高度的文化自觉,积极推动“弥渡文化”向“文化弥渡”提升转变。如今,弥渡文化已经成为弥渡发展的一张靓丽名片。

  “村村有广场,天天有活动”,

  良好的文化生态是最珍贵的资源

  密祉花灯文化传习所与永和村委会相邻。晌午时分,几位老人在院中悠闲地做着绣品。老人家说,平时这里是用来教花灯的。逢年过节,大家会聚在这里跳花灯。

  “十个弥渡人,九个会唱灯。”对弥渡人来说,跳花灯就像一日三餐般自然,不可或缺。走进弥渡,无论是在县城花灯广场、“青螺古坊”音乐广场,还是在乡镇文化活动广场、农村文化站内,都能看到群众跳花灯的欢乐场面。

  传统文化蓬勃发展,得益于政府的大力支持。据介绍,近年来,弥渡县以创建全国文化先进县为载体,通过政策驱动、项目推动、上下互动、精品带动,促进县域文化跨越式发展。2010年弥渡县级文化建设支出为831万元,今年超过2000万元。当前,遍及县、镇(乡)、行政村(社区)、自然村4个层面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阵地建设,在弥渡全面推进。截至今年7月底,弥渡县共建成农村文化小广场463个。同时,还有416支规模在30人以上的群众花灯文艺队,活跃在民间。“村村有广场,天天有活动”,丰富的文化生活,让弥渡人充分享受到了传统文化带来的精神富足。

  传统文化生生不息,离不开每个弥渡人的精心守护。与过去自娱自乐性的耍灯对歌相比,今天的弥渡人在跳花灯时,多了一份传承弥渡文化、以文化发展促社会进步的自觉。在密祉中学,学生们表演的花灯课间操充满活力。“和普通的广播体操相比,我更喜欢花灯课间操,因为它代表着我们家乡的文化。”一位充满朝气的中学生说。

  弥渡良好的文化生态,为旅游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除了南诏铁柱、永增玉皇阁等文化古迹、小河淌水风情园,一年一度的密祉花灯节也成为弥渡文化旅游的“招牌”。今年正月十五举行的密祉花灯节上,数千名村民参与的花灯表演,吸引了逾十万名游客前来观赏。人流带来商机。据介绍,近年来,弥渡县坚持一手抓文化事业发展,一手抓文化产业培育,有序推进旅游开发营销,全县旅游经济保持良好发展势头。

  “文化凝聚力量,激情放飞梦想。”沙伟风说,做精文化品牌、繁荣弥渡文化,不仅促进了社会和谐,提高了弥渡人民的幸福指数,还把弥渡文化优势转化成为经济优势和发展优势,弥川大地因此焕发出蓬勃生机。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