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舞台 >> 舞台人物 >> 正文
8岁被破格录取进入中央音乐学院,11岁被世界著名小提琴家梅纽因选到英国学习,17岁获得国际顶级小提琴大赛金奖……许多人认为吕思清是个天才型小提琴家,不过他不这么认为。在他看来,音乐家的成功需要才华与幸运的眷顾,更重要的是“责任心”——无论是对自己、对家庭还是对社会。
“脸上没有茧就不是小提琴家”
“我国第一次正式派出参加‘帕格尼尼’国际小提琴比赛的选手吕思清,在激烈角逐后荣获比赛第一名。”在1987年的《人民音乐》报上,记载了当年的盛况。作为第一位获得帕格尼尼小提琴大赛金奖的东方小提琴家,吕思清一战成名,蜚声国际乐坛。成名后,他更希望走出获奖带来的影响。“在很长一段时间,我不愿意表演帕格尼尼的曲子,担心成为一个标签,不能演奏其他风格乐曲。”
从近距离可以看到,在他的左脸颊有一个茧。“如果没有这个痕迹就不是小提琴家了,”他说,“我现在每天都要练琴,常言道,‘一天不练自己知道,两天不练同行知道,三天不练观众知道’。”
对于小提琴演奏家来说,有一把好琴太重要了。“我记得小的时候,第一把琴是从我哥哥手里继承过来的一把1/8的童琴,在很长一短时间内都没有好琴用。后来终于有机会用上了世界名琴,感到如虎添翼。”吕思清说。
作为美国斯特底瓦里名琴协会长期资助的中国音乐家,他将自己熟悉的中国年轻演奏家推荐给他们。如今,已经陆续帮助了20多名中国年轻音乐家用上价值不菲的世界名琴。
融入民族音乐的表现手法
《梁祝》是吕思清最喜欢的小提琴曲之一,已经演出几百次了。他说,学习《梁祝》的时候是在上世纪80年代,谱子是父亲手抄的,封皮上还写着寄语:“重新封订寄思清子用,望你将它演奏出神话般的传奇。”
父亲对音乐的热爱和期盼,对吕思清影响深远。他演绎的《梁祝》融入了对中西方音乐的理解,将古筝、二胡等民族音乐的表现手法融入小提琴中,演出常常赢得经久不息的掌声。
作为职业演奏家,吕思清经常穿梭于世界各地的舞台上。“以前回国演出经常在电影院、大会堂等场所,如今连宁波、舟山、烟台,好多城市都有了大剧院。”吕思清说,他切身感受到国内观众对高雅艺术的迫切需要,希望自己能做点什么,为推动国内古典音乐发展贡献一小股力量。
作为国家大剧院的音乐节推广大使、中国国际小提琴比赛形象大使,吕思清多次参加公益演出,足迹遍布城镇乡野。“艺术的传承离不开老一代和下一代的沟通。在我年轻的时候,得到过很多前辈无私的帮助。有机会能够帮助别人,我也非常乐意。”吕思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