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舞台 >> 评论 >> 评论 >> 正文

那个时代 那样的爱——豫剧《杨开慧》参演感悟

//m.zimplifyit.com 2014年11月15日09:36 来源:中国文化报 李向锋

  

  李向锋出演豫剧《杨开慧》精彩剧照




  豫剧是河南省的主要剧种之一,根植于河南,却越来越受到全国各地人民的喜爱。

  大 型革命题材现代豫剧《杨开慧》从2013年12月25日在河南省人民会堂首演至今,已经演出了6场,观众达2万余人,该剧由阎派再传弟子李向锋领衔主演, 演绎了一个致力于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事业直到生命最后一刻的革命先烈形象。李向锋用诗的语汇和过硬的豫剧唱功塑造了一个真实的杨开慧,在表演过程中,李向 锋是如何揣摩人物角色的?怎么灵活运用传统程式动作演绎现代题材?

  李向锋出演豫剧《杨开慧》精彩剧照

  □□李向锋

  2013年底,笔者接到了豫剧《杨开慧》的剧本。此剧由河南省艺术研究院、河南省曲剧艺术保护传承中心、河南洛阳市金凤凰豫剧团、河南泽华文化投资有限公司联合打造,由河南省青年剧作家原长松编剧、导演李利宏执导。

  接到剧本的时候,离开排就剩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了。20多页的剧本拿在手里,竟然沉甸甸地压手。笔者欣喜又荣幸,作为一个演员,难得有这样的机会来饰演一个备受景仰的角色,但笔者更知道,饰演杨开慧意味着什么。

  杨 开慧是新中国开国领袖毛泽东的夫人、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之一,慷慨就义的一代巾帼英雄,关于她的资料在各类影像书刊中俯拾皆是,众多的赞美在她身上笼罩成无 数个光环,哪一个才是真实的“她”?舞台上的“杨开慧”注定是要被观众用苛刻的目光去挑剔和审视,哪怕有一点点瑕疵,也将会被千百倍地放大,该如何去演 绎?

  带着诚惶诚恐的心情,笔者踏上了“朝圣”之路,试图从更客观、真实的角度去解读和还原“杨开慧”。剧本描写 了一个与想象中完全不同的杨开慧,一个充满了现代气息又兼具古典涵养的女子。一个坚定的革命者,一个孝顺的女儿,一个贤惠的妻子,一个伟大的母亲。因为共 同的信仰,她与毛泽东相知相恋,她的爱充满了勇气和果决;为了爱人,孤身千里,别家南下,她的爱也充满了浪漫和纯粹;湘江之滨,一场婚礼,一舟一楫便是洞 房;一个富家女子,承受一切付出一切,甘愿抛弃荣华和悠闲的生活,用她稚弱的肩,扛起繁重的家务和冗杂的工作,让五口之家充满了温馨和欢乐;她的爱是一汪 澄碧的水,容不得一丝玷污和杂质。“不完全,则宁无”,她是一个有着情感“洁癖”的女子。

  编剧用毛泽东的《蝶恋 花·答李淑一》、《沁园春·长沙》、《贺新郎·别友》、《蝶恋花·从汀州向长沙》4首词结构了整个剧本。诗一般的语言,画一般的意境,让人感受到橘子洲头 的浪漫,清水塘的别离柔情。从监狱中的不屈抗争、母子的生死离别,到最后时刻,杨开慧为了爱毅然决然地赴死,一朵红色的血花绽放于那一片白色恐怖之上,是 那么鲜艳夺目,光照天下。

  剧本中的杨开慧征服了笔者,笔者想着她的经历,她的命运,一遍又一遍地阅读剧本,手不释卷,寝食俱废。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这位传奇人物,笔者踏上了去往长沙的列车。

  橘 子洲头,游人如织,少男少女们争相在刻有《沁园春·长沙》的石前合影留念。他们仰慕着伟人在词中纵横捭阖指点江山的英雄气概。可谁还记得伟人身边那个如花 一般的女子,把青春和生命献给了自己的爱人和信仰之后,无怨无悔地离去。湘水北去,草木摇落,笔者眼前好似又看到了他们意气风发的身影,耳边好似又听到了 当年的欢声笑语。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位于湖南长沙的毛泽东与杨开慧故居清水塘,远隔尘嚣,幽深 安静。这小小的院落,曾盛满了他们多少欢乐?游人悄声说话,踮着脚尖走路,似怕惊动了那曾经在这里居住的一家人。恍惚中,能闻到厨房里透出来的饭香,似能 看到父子们在那一张桌前笑着说着,还有他们在晨曦中别离的身影。

  “汽笛一声肠已断,从此天涯孤旅”…… 长沙市 的板仓乡,现已更名为“开慧乡”,是杨开慧的故乡。那一条原本不知名的街道也改称为开慧路,顺路走到峰下,拾阶而上,村边的山上,一座汉白玉雕成的杨开慧 雕像矗立在绿树丛中,英气勃勃,衣袂飘动,她是要去给工农们上课还是开会?板仓故居,是杨开慧生活和居住过的地方,在屋檐和墙壁两处,读着那些催人泪下的 影印文字,让人难以想象,她是怎样承受着那命悬一线的压力,去坚守自己的信仰?她是如何忍受着对爱人的刻骨思念,带着3个孩子,去坚持革命工作?

  “不 料我也有这样的幸运!得到一个爱人,一直到他有信给我,我还不敢相信我有这样的幸运。从此,我除了为母亲而生之外,是为他而生。假如有一天他死去了,我的 母亲又不在了,我一定要和他共一个命运。”这是何等惊人的毅力和韧性。笔者相信,这是信仰的力量,也是爱情的力量。

  她是土,她是水,她是树根的泥,她用生命滋养了那一棵参天的大树。有一种力量在笔者胸中滚动着,酝酿着,是一种历史的使命,是一种同为女人的相知相惜,笔者一定要尽己之力,为她做些什么,要把她的事迹去告诉更多的人。

  排练开始了。

  这将是一个既充满了现代气息又兼具传统戏曲美的“杨开慧”,这个戏的风格为:如诗如画,载歌载舞。而杨开慧的性格中,既要有身为女子柔美的一面,又要有作为一个革命者刚强果敢的一面,这就决定了舞台上的杨开慧要有外柔内刚,柔中带刚,刚柔相济的表演风格。

  “橘子洲头”是场重场戏,以毛杨二人的婚礼为主,以《沁园春·长沙》上下阕为一头一尾,整整20多分钟,连伴唱都没有一句,只用一只虚拟表演的萤火虫为话引,以一条长长的围巾作道具,毛、杨二人的相知相恋开始了:

  杨开慧:听他许多事,看他许多文章、日记,我就爱了他,对于爱情,我信奉一句话:不完全,则宁无!你是吗?我一生不渝的爱人!(萤火虫飞入杨开慧手中)

  毛泽东:只到那一天,她的堂姐来告诉我,才知道,我们有着共同的烦恼!我要大声的呐喊,告诉这苍远的蓝天,这辽阔的大地,告诉这滔滔的湘江,我毛润之,非杨开慧不娶!可是,我该怎么告诉她呢?面对她,我,却没有了示爱的勇气!

  湘江之滨,二人的婚礼:

  杨开慧:风,刮吧!雨,下吧!雷声,响起来,让闪电照亮苍穹!这是大自然的乐章,这是我们的爱情协奏曲!这橘子州,这湘江,这天和地,都是属于我们的!

  毛泽东:暴风骤雨,大吉大利!

  杨开慧:天造地设,不离不弃!

  毛、杨:(对着湘水大喊)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一 条极具现代气息的围巾一下子拉近了与当代观众的距离,让毛杨之恋富有现代意味,又把当时分别在北京和长沙的二人巧妙地联系在了一起,物件虽小,作用巨大。 毛杨10年的相恋,用一条围巾浓缩到了20多分钟的戏中,围绕围巾,设计了“牵手”“相拥”“倚坐”“比翼”“偕飞”等一系列动作,有柔情脉脉,有缠绵悱 恻,有指点江山,浪漫与现实结合,豪情与柔情并存,激昂奔放,细腻婉转,达到了极佳的演出效果。

  在第4场戏中,剧本描写了杨开慧对毛泽东的思念,在这里,剧本提供了一大段独白:

  杨 开慧:原来,吃辣椒是可以上瘾的。(再吃一根)有些事,我不愿想,不敢想,可妈妈的话,说到了我心的深处,我害怕!我害怕永远地失去他!我害怕他会和开明 哥一样的命运!不,我要坚强起来!(抓一把辣椒吞到了嘴里)我是杨先生,我是毛委员的妻子!(再吃)我就像一只风筝,你放飞了我,你走了,线断了!周围狂 风骤雨,电闪雷鸣,我飞不动!可还得飞!润之,你在哪里?(再抓,全塞进了嘴里,脸上分不清是汗是泪)回来吧!开慧强煞了也是一个女人呀!

  这 里要着重表达杨开慧对毛泽东的思念,表现杨开慧作为女人柔弱的一面。在人前她是农民讲习所的杨先生,是“毛委员”的妻子,但在无人处,“强煞了也是一个女 人呀!”在传统戏曲行当中,这样的情绪可以用程式动作来表达。“兰花指”轻轻拈起一根辣椒,仰首吞下。辣椒强烈的味道,让人微微“战栗”。想到痛处,声泪 俱下,但不是涕泪横流,而是“背身啜泣”。这些细腻之处都可以用传统戏曲中青衣和闺门旦的程式动作来处理,能准确地表达出杨开慧此时此刻的感情。

  第 5场戏中,杨开慧暗中得知了天亮时敌人就要行刑的消息,而她的母亲和儿子还以为天亮时一家人就可以自由了。杨开慧不忍心告诉亲人们这个不幸的消息,她拿出 最甜美的笑容,陪母亲说话,教儿子写字。每演到此处,笔者总是潸然泪下,没有程式,没有行当,情自心中来,举投皆是戏。正如唱词所说,“青青湘妃竹,一管 泪斑斑”,那一盆的清水,就是杨开慧与毛岸英生死离别难分难舍的满腹伤心泪。

  临上刑场前,国民党军官何键要求杨开慧登报声明,与毛泽东脱离夫妻关系,可得活命。杨开慧没有回答,而是在登报声明上写了六个字:“不完全,则宁无”,断然拒绝了这一要求,也断去了自己最后一线生机。

  她心中的那一份爱情,是何等的纯净无垢呀,在这里,笔者用了河南豫剧中刀马旦常用的动作,提笔如上马,扎步如挽弓,使笔如耍枪,挥笔如横刀,一挥而就,如扫千军,充分表现了杨开慧从容赴义的毅然决然。不如此,怎能表现一代巾帼的英烈之气?

  《杨开慧》上演后,获得了专家和观众的一致好评,并在第三届中国豫剧节上取得了优异成绩。于笔者而言,是一次学习,更是一次灵魂的洗练。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