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科幻 >> 今日作家 >> 正文

王晋康:科幻文学的拇指

//m.zimplifyit.com 2014年11月21日07:10 来源:中国作家网 王晋康

  科幻文学是文学,又不全是文学。

  文学的源头是生活,而科幻文学除此而外另有一个源头,那就是科学。科幻作家(主要指硬科幻作家)的写作,除了再现生活外另有一个追求,那就是理性的探索,诸如:什么是宇宙的本元?宇宙为什么有这样精巧的普适的秩序?它是如何产生的?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这些理性的诉求本不该出现在小说中,至少不应成为小说的主体,但这些家伙们嗜痂成癖,孜孜以求。在主流文学批评家眼里,也许这种现象不可理解,但这正是科幻文学的一个特点,也是它的优势所在。

  注意,说它是“优势”,而不是“劣势”,是有前提的。其前提是:大自然的机理本身具有足够的震撼力。

  我的中篇科幻《豹》写了这样一个故事。生物学家谢教授把猎豹的基因嵌入儿子谢豹飞的体内,使他成了短跑超级天才。但月圆之夜他的兽性发作,咬死了恋人田歌。田歌的堂兄田延豹为妹报仇,当着警察的面杀死了他。

  在法庭论战中,田延豹的律师突出奇兵,说当事人虽然杀了谢豹飞,但并未犯“杀人罪”,因为谢不是人,哪怕他体内的猎豹基因只占全部基因的万分之一。他说,我想请博学的检察官先生回答一个问题:你认为当人体内的异种基因超过多少他才失去人的法律地位?千分之一?百分之一?百分之二十?百分之五十?百分之九十?这次田径赛的百米亚军说得好,今天让一个嵌有万分之一猎豹基因的人参加百米赛跑,明天会不会牵来一只嵌有万分之一人类基因的四条腿的豹子?不,人类必须守住这条防线,半步也不能后退,那就是:只要体内嵌有哪怕是极微量的异种基因,这人就应视同非人!

  这段法庭论战不仅仅是语言和情节上的机智,而且是哲理上的深刻,因为它直指人类的本元。人之为人,其实只是一种公理,并没有严格的定义。平时人类对这个公认的定义习以为常,没有人产生疑义,但本文中使用了归谬法,把这个公理放在科学的新发展背景中,使它内部的微裂缝扩大,这些微裂缝再不能蒙混过关了。这段驳难展示的是“真正”的大自然的深层机理,没人能驳倒的。这正是当今的科学家和生物伦理学家对基因技术高度警惕的原因。因为一个微裂缝就足以倾倒整座堤坝。而且,正如小说中谢教授死前所说的,这个进程实际不可逆转。人类的存在本身就蕴含着宿命的悲怆。

  我的长篇科幻《十字》是围绕天花病毒而展开故事,恐怖分子盗取天花病毒向社会播撒,而科学家、有圣母般形象的梅茵也盗取天花病毒并向孤儿院播撒,不惜让自己最喜爱的孤儿变成麻子。就情节说,这篇小说可划到惊险小说这个门类,但其实它的真正属性是“哲理科幻”。整部小说建立在进化论的自然机理上:生物进化的本质是在遗传过程中随机产生变异,大部分变异是有害的。通过残酷的自然淘汰,少量适合环境的变异被保存下来,形成今天的生物界。也就是说,上帝是以牺牲个体的方式来保证族群的繁衍,保证群体的利益。但人类的医学却正好反其道而行之,医学的目的是一行大写的金字:救治个体而不救助群体。这样做的一个副作用是:遗传病基因就能够逃过自然之筛而留存下来,从长远上说将威胁整体的繁衍。

  那么该怎么办?没有办法 ,两者的矛盾是根本性的,我们只能沿其中一条路——科学之路——往前走,哪怕它永远含着致命危险。书中有这样的话:

  “上帝只关心群体而不关心个体,这才是上帝大爱之所在。”

  这句话是小说的眼,是进化论的文学表达。读完这篇小说而没有记住这句话的读者,说明他没有读懂。一般而言,在主流小说中,单单对哲理的阐述不足以构成小说的框架,但在科幻小说中可以。因为它阐述的是真正的自然机理,这些机理精巧严整,浑然天成,放之宇宙而皆准,有足以震撼心灵的内在力量。比如上例中,当你真正读懂了这句话,你就能理解生存的残酷、悲壮、无奈和昂扬,你会听到一曲苍凉辽远的生命之歌在心中奏响。它也是一曲英雄交响曲,是一曲命运交响曲。

  另一篇拙作《黑钻石》写了这样一个故事:科学家夏侯无极的妻子衷心佩服丈夫的天才,默默支持他的研究,对他感情上出轨尽量隐忍。夏侯无极的研究题目是用超高压来制造钻石。他精益求精,没有料到压力最终超出了临界值,把钻石压成了一个微型黑洞。这个微型黑洞将悄悄吞噬地球。而在此时,妻子的隐忍也到了极限,最终爆发,年轻漂亮的情人戴着那粒黑钻石死去。

  依主流文学评论的标准,这应该是一篇单线小说,但实际它另有一条线,科学之线。两条线:故事线和科学线,有交集吗?有。那就是两者都在阐释同一个自然机理:熵增,熵增定律说的是:宇宙将从有序状态不可逆转地转化为无序。小说中两条线互相呼应。物理学上的熵增是主线,而社会学上的熵增只是它的投影。这是一篇纯物理题材的小说。这在主流文学中是不可思议的,但科幻文学就能出现。

  所以,读完《黑钻石》而没有意识到“熵增”这个概念的,肯定没有读懂。那么,这样的物理题材小说有感染力吗?答案是:对大多数读者没有,但对某些读者有,即那些理性思维较强、并且有相应知识基础的读者。罗素关于熵增定律曾悲伧地写道:“一切时代的结晶,一切信仰,一切灵感,都要随着宇宙的崩溃而毁灭,人类全部成就的神殿将不可避免地埋葬在崩溃宇宙的废墟之中。”凡是知道熵增定律并持有这种悲怆感的人,就能轻易读懂《黑钻石》,因为它是熵增定律的文学表达。人类至美的代表——钻石——却原来和宇宙中黑暗面的代表——黑洞——只有一步之隔,这样的文学设计把熵增定律具象化了,把玄虚的悲怆具象化了。

  我在本文中只例举了个人的作品,只是为了方便。实际上,这类作品在科幻小说中不少,可以形成一个门类。这类以哲理探索为核心的小说,由于先天的原因,一般都是小众的,如果它大众化,那常常是其他因素起了主导作用。但尽管这样,它仍是科幻文学的骨架,是科幻文学绵延百代而不绝种的力量所在。一则欧洲的民间故事说,大力士的力量在拇指。那么,大自然机理本身所具有的震撼力,应该就是科幻文学的大拇指,是它独有的原力。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