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民族文艺 >> 资讯动态 >> 正文
少数民族文物,是少数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遗存下来的遗物、遗迹,包括古墓葬、寺庙、民居等不可移动文物,以及博物馆收藏的可移动文物,如器物、服饰、绘画、宗教信物等。这些文物有的艺术价值极高,有的蕴含着丰富的信息,它们是我国珍贵的文化遗产,是研究中华民族历史的重要依据。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许多少数民族遗存和文物大量流失、濒临消亡,特别是我国人口不超过10万的22个人口较少民族,其文物保护的形势尤为严峻。11月26日至27日,中国文物学会民族民俗文物专业委员会组织来自内蒙古、西藏、广西、云南、青海、甘肃等民族地区的文物专家,就少数民族文物特别是人口较少民族文物的保护进行了研讨。
征集:越来越难,越来越贵
众所周知,文物最好的保护方式是进入博物馆。绝大多数少数民族文物,都是在新中国成立后,经过文物征集陆续进入博物馆的。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是少数民族文物征集的“黄金时代”,一来当时留存的文物相当丰富,且保存相对完好;二来老百姓支持,人们认为把文物捐献给国家是光荣的事。
国家博物馆资深研究员宋兆麟回忆,1961年他到内蒙古征集文物时,鄂伦春等民族还保持着原生状态,他一次就征集了一千多件民族文物。1962年,他到云南西双版纳,几个月就征集傣族文物一万多件,用了10辆卡车才拉到昆明。同时,他还在凉山彝族地区、泸沽湖摩梭人地区分别征集了数千件文物。
目前,国家博物馆馆藏的120万件文物中,少数民族文物有五万余件,其中很多珍贵文物都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征集的。北京民族文化宫、内蒙古自治区博物馆、云南省博物馆等民族文物馆藏量相对较大的单位,其文物不少也是那时征集的。
随着改革开放后社会的急剧变迁,很多民族原来的生产器具、生活用具乃至服饰都迅速淡出了他们的日常生活,有的文物被人们无意识地抛弃,有的则流失到民间甚至海外。比如从上世纪80年代起,法国等欧洲国家就开始收集贵州苗族服饰,许多精美的少数民族服饰被国外博物馆或私人收藏。
近些年,随着“收藏热”的兴起以及《鉴宝》等节目的播出,民间普遍有了文物意识。在此次研讨会上,与会人员都感慨,现在征集少数民族文物越来越难了,一是民族地区的变化天翻地覆,文物流失太快,已经很难找到像样的文物;二是有些持有家传宝贝的人或民间收藏者,文物意识较高,不愿低价将文物出让给博物馆,而博物馆的经费又有限,像广西民族博物馆这样的省级博物馆,每年文物征集经费只有40万元,而地级、县级博物馆就更少。
征集的困难,某种程度上导致了一些博物馆的馆藏民族文物数量有限。尤其是人口较少民族,本身人口少,文物就不多,加之像鄂温克族、珞巴族等民族,经历了整体搬迁和从游猎到农耕的转变,其传统文化的消失更为迅速。据与会人员介绍,西藏自治区博物馆的门巴族、珞巴族文物寥寥无几,甘肃省博物馆的保安族文物只有十几件,青海省博物馆的撒拉族文物也不足20件。
保护:首要是重视,其次是经费和人才
“文物保护,首要的是思想上的重视,如果落实到民族地区,往往就是当地政府领导的重视。”这是与会文物工作者的共识。
广西民族博物馆副馆长农学坚说,几年前,他曾看到一组毛南族建筑,很有特点且保存完好,想不到现在已经被拆没了,十分可惜。民居、桥梁等不可移动文物,本身不能进博物馆,如果没列入文物保护单位,那么其生存状态完全取决于当地,政府重视则保护得好,反之则难逃拆毁的命运。
其次,经费不足是制约民族文物事业发展的一大掣肘。今年8月刚开馆的甘肃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民族博物馆,建设投入近4000万元,绝大部分资金靠县财政支持,而肃南又是个传统牧业县,财政捉襟见肘,目前馆舍设计费用还是欠账。
经费紧张,必然导致展陈设备和条件受到制约。“其实,像服饰类、织绣类等民族文物,对防潮、防虫的要求是比较高的,但目前我们还只能用樟脑丸。”肃南县民族博物馆的普秀敏说。
普秀敏介绍,肃南县还有一些不可移动文物,如寺庙、石窟、壁画等,由于处在大山之中,又没有保护经费和保护设施,以致壁画脱落、文物损毁现象比较严重。
专业人才缺乏,也是民族文物保护事业发展的一大难题。搞了三十多年文保工作的研究员林尚斌说,甘肃是民族大省,但甘肃省博物馆里像他这样专事少数民族文物研究的,只有两人。人手不够也就很难去野外考察,直接影响了工作的开展。目前,肃南县民族博物馆有8名工作人员,只有两人是专业人员。
对策:民族类博物馆应加强合作,联动发展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已进入博物馆时代,人们对文物保护的重视前所未有。具体到少数民族文物,应该如何更好地保护、宣传,发挥其作用呢?
“其实各地少数民族文物有很多相似之处,比如北方游牧民族有不少皮毛类文物,南方农耕民族则有不少竹木器文物。这些有机质文物怎么保存得更好,大家可以交流经验,或者一起来做课题。”内蒙古自治区博物院展陈研究室主任张彤的建议,得到大家的赞同。
“民族类博物馆的确应该加强合作,互通有无。”国家文物局原副局长、资深文物专家马自树说,“比如,同样的文物,有的博物馆有好几套,有的却一套也没有,但后者可能有好几套别的文物,在互惠互利的条件下,大家交换文物也不是不可以的。”
马自树还建议,民族类博物馆应该经常联合办展,围绕某一展览主题,相关省区的博物馆都拿出自己的文物。这样既造福于社会,也有利于博物馆之间的深入交流和研究。
鉴于民族文物破损或消失的状况,广西民族博物馆副馆长农学坚建议,各地应尽快找到懂传统技艺的老工匠、老艺人,加紧修复或复制一批文物。一旦这批老人离世,可能连文物复制品都难以做出来了。
“除了可移动文物,不可移动的文物也要加强日常管理。”云南省博物馆研究员吴华说,“云南少数民族民居的种类特别丰富,古驿道、古渡口、岩画也不少,以前对这方面的保护和研究都不够,应该及时把一些不可移动文物申报为文保单位,以免受到人为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