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散文 >> 作品展示 >> 正文
老坟茔
说是天下李氏出陇西,这个墓,就是陇西李氏家族的祖墓之一。陇西指的是战国、秦汉时期以狄道为郡治的陇西郡辖地。狄道就是这个老墓所在的今天的临洮县城。
其实是个有布局的墓群,墓相隔得远,才觉得是散落的。北边,连绵的山峦像盘裹着墓群的一条大龙,这个老墓呢,就在龙头之下,想来地位大约是显赫的。秦汉的天空似乎格外空阔,这个墓群的后人应该有的是地方为先人们扩充疆土,但大约又不能相距太远,以致散失,毕竟先人们是在地下。天下李氏到了唐朝更是了得,边地很多少数民族也被赐了这个国姓。但这里是地道的陇西李氏的祖坟。陇西李氏绵延数千年,文臣武将,人才辈出。而今,在临洮,就李姓命名的村庄就有70余个。
只是,墓全然不像墓了,很像一个夯土的烽燧。墓很孤立,农人们没有让墓群间的地闲着,大片农田,禾苗葱绿,独独衬着这一块寸草不生的赭黄的土堆。原先穹庐一样的坟,被农人削割着削割着,成了方形,高高的立方体,依然能推想到墓先前的宏大。路边,一棵大梨树正落花,风一吹,花瓣散散地飞到墓上。
汉朝还很肃穆,这里出土的汉砖汉瓦汉罐都是素朴的青灰,修饰其上的简单的绳纹同时也是为了器物的牢固。农人拿出自己收藏的一个素灰的汉罐来,粗粝、似是随手拿捏后,就那样随便烧制而成了,成了,又发现裂了个口,再额外加补了一块陶土补丁。罐里也不平滑,一只花蜘蛛在罐里结了细密的网,沉睡汉罐的一个绣娘似的。
再说那个墓。那样显眼地矗立在地上,盗墓贼势必不会让它安宁。农人说得形象,贼们先掘开一个水桶口大小的深洞,那么大的人,会忽然软软地缩成瘦瘦的一条,绳子一样被绳子吊着,就进了墓。进去盗了些什么,说不上了,时间过得太久了,大约是口口相传的缘故。但有一件事情是真的,农人说,30多年前的一天,田里开渠放水,水把这老墓冲出一个洞,水轰隆隆地流到洞里去了,人们好奇,等着看它再从哪里流出来,结果呢,水那样轰隆隆地流了整整一天一夜,没有任何信迹。
我很喜欢农人说的“信迹”这个词。我觉得是墓不愿给人们信迹。
于是,人们猜度,这墓里是建有宫殿的。
田边就是农人简朴的院落,对开的木门上,镶着盘花铁扣。院里一棵大梨树,把几枝伸到院外,簌簌落着白花。那个有宫殿的墓,就像这个院落的富家邻舍,只是藏在地下。
四合小院
三开间的北屋,向阳。东边那间安静,住母亲,西边那间住夫人。纵是像人们说的,夫妻两个从早到晚几乎不说一句话,但中间这间,一家人吃饭时总能在一处坐一坐。
推开红漆木门,屋子里还有浓浓的南方樟木的气味。母亲带不过来南方,就搬来藤柜藤椅,好在接着地气,藤不会开裂。吱——吱,藤床响动一下,母亲在翻身。两个女人就这样起居在先生的身边,这大约叫他稳妥。
先生呢,在三间北屋后接盖一间小屋,又睡觉又当书屋。北京人叫“老虎尾巴”,为什么叫这么硬生生的名字呢?先生叫他“绿林书屋”。书屋窄小,只放一张两条长凳搭的床、一张书桌、一把椅子。书屋窄小,但窗户宽敞,他还亲自买了大块的玻璃安上,小小的屋有了大而亮的眼睛,能透过玻璃看到后院的榆叶梅、青杨,甚至院墙外的两棵枣树。冬天,树木落尽了叶子,坐在书屋里,就能看到夜空。北屋老式的木格窗也镶上玻璃,前前后后都透亮了。千眼照花,前院的白丁香,碧桃,坐在书屋里,隔了玻璃,也能看清;花儿开时,前屋后屋也都香了。
三开间的南屋放书柜当会客厅。西侧小小的一角,一扇木门关住了所有凌乱的杂物。这院落全是先生亲手设计,先生借钱买的这个废圮破败的小院,后来就这样蓊蓊郁郁起来了。
八十多年过去了。那一天,站在安静的院里,只听见树叶颤动的声音。
但我想起,先生在这小院里的两年多是他一生里最为彷徨不平静的时候。隔了书屋玻璃看,书桌上方有一幅速写,先生喜欢的一幅画,依然是满纸的不安宁。两年多,先生在油灯下,写了《野草》、《华盖集》,还有《华盖集续编》、《彷徨》、《朝花夕拾》、《坟》里的部分篇章。大部分文字幽暗诡谲,有着那个时代沉沉的影子。
油灯亮了,夜虫撞在玻璃上叮叮的响。鬼眨眼的天高而奇怪,哇——夜游的恶鸟飞过去了,墙外的枣树像铁丝一样刺向天空……
人们于是都要找先生屋后院墙外的枣树看一看,但那两棵已经死了。旁处的一棵枣树,不是先生所写的两棵中的一棵,还茂盛着,但树皮沧桑、结满了厚厚的痂。
与先生言,这个小院里,总有些温暖。他在书屋里写了很多信,在柔软的宣纸上,他称那个比他小18岁的女孩子“兄”,后来,又亲爱地唤她“害马”、“小刺猬”。满脸倔强髭须的大先生,唇齿间也会发出这样柔情的声息。
先生之后去了南方,留下了四合小院和两个女人。先生亲手种的白丁香、榆叶梅一年年长大,院子里的两个女人一年年老去。最后,就剩了那个不会说北京话的大夫人,在这个小院里孤独地离开了人世。
我想,几十年的希冀、受伤、失落,这是这个四合小院与那个南方女人情感上的意义。
那天,守护院子的人说,每年初春,丁香花开时,满枝繁花,清香四溢。
先时,大夫人可在一院子的花香里想着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