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诗歌 >> 作品评论 >> 正文
“青春的聚会”这个题目不是我起的,是1980年第一届“青春诗会”结束时,王燕生老师写侧记时用的题目。如今,“青春诗会”已是第三十届了,我就把这个题目借用到这套书的序中。毫无疑问,我们必须敬仰、敬畏开办第一届“青春诗会”的前辈们。是他们为“青春诗会”立下起点,树立丰碑,为此,我们必须铭记他们的名字:柯岩、邵燕祥、王燕生……
“青春诗会”一直是诗刊社的一项重要工程;也是中国新诗的一项重要工程。这项工程30多年来为中国诗坛输送了大批重要的诗人,创作出了大批得以载入史册的作品,为中国新诗的发展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
每届“青春诗会”都是青年诗人翘首以盼的节日,每届“青春诗会”都会有一批青年诗人自信起来,茁壮成长起来。
2014年,第三十届“青春诗会”如期召开,而从第二十九届开始出版的“青春诗会”诗人“诗丛”,本届也如期出版。
这15本诗集,是15位青年诗人过去诗歌创作成绩的总结,也是正式走向诗坛的开始。从此,诗歌的海洋里又多了15条支流的汇入,多了15种新鲜活泼的血液。
这15本诗集,各具风姿。按年代划分,他们有“70后”、“80后”、“90后”;按身份划分,他们有工人、农民、职员和在校大学生。从这15本诗集中,我看到了他们对诗歌的挚爱与忠诚;我看到了他们蓬勃向上的力量;我看到了他们创作的潜质。他们是生力军,他们都有走向未来诗坛木秀于林的可能性。当然,他们现在仅是当下诗歌创作队伍中的一部分,而且是初露锋芒的一部分。
“青春诗会”因为受到了诗歌界和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为了公平、公正,从2012年开始,诗刊社改变了参会诗人的遴选方式,从第二十八届“青春诗会”开始,参会诗人都是诗刊社外请的评委们从几百份来稿中筛选而出,即使这样,也还是有一些较为优秀的青年诗人因为名额限制等原因不能来参加“青春诗会”,我也感受到了他们未能如会的黯然神伤。但是,“青春诗会”并不是走向诗坛惟一的路。青年诗人的成长,最终要靠天赋和勤奋好学,靠踏实的生活态度,靠知识的积累,靠审美境界的提升。
“青春诗会”不是速成班,而是助推器。这本诗集也仅是助推。
《诗刊》1980年第十期刊发了第一届“青春诗会”诗人的参会作品,那一期的编者按有两节文字,我抄录下来,作为这篇序言的结尾吧。
“祝这些大有希望的种子走向成熟,如他们自己诗里说的,‘我知道我会结穗,并有金色的麦芒’。
“他们每个人有自己的音色和音量,但都渴望唱出动听的歌。他们会唱出更好的歌来的,因为他们懂得了——‘世界不会因为没有我的歌而失去生命,可我没有这支歌,就会枯萎得没有一点颜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