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国的电视荧屏上涌现了诸如《大秦帝国之裂变》《楚汉传奇》《花木兰传奇》《木府风云》等一批历史剧作品,在历史题材的开掘、创新、拓 展等方面进行了不少积极探索。与此同时,在这类题材创作中,也存在着历史虚无主义的倾向,有些作品颠覆历史真实、缺乏对历史的敬畏和尊重,不断受到观众的 质疑和批评。日前,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中国电视艺委会组织十余位专家学者,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以“寻历史镜鉴,存历史正 气”为主题,在京举行了“历史剧的创作走向——以《大秦帝国》为例”座谈会。与会者直面当下历史剧创作中存在的不良倾向,深入剖析了历史剧尤其是历史正剧 创作的困境,并就历史剧的未来走向进行了探讨。
艺术虚构要以尊重基本史实为前提
谈及历史剧创作,总会涉及历史真实和艺术虚构的关系问题。黑格尔曾说过,历史题材创作不能剥夺艺术家“在历史真实与艺术虚构之间徘徊”的权利。 文艺评论家李准认为,黑格尔的话说得很宽泛,但在历史剧创作中必须以历史真实为前提,没有历史真实就没有“徘徊”的权利。不尊重基本的史实,认为历史没有 客观存在性、没有规律可循,那忠于历史就更加无从谈起。时下有些作品“把历史说成了一笔糊涂账”,这种现象值得警惕。在他看来,中国五千年文明之所以没有 断裂,其中的一个原因就是我们有祖先崇拜,敬畏历史,重视自己的历史传承。因此,当下的历史剧创作,应当对基本的史实心怀一份敬畏。历史剧的创作者应该懂 历史,特别是在创作重大历史题材作品的时候。现在的历史题材影视剧,包括戏说剧,绝少有把人民群众作为第一主人公的,因此人民群众作为历史主体的地位,在 我们历史题材,包括重大题材历史剧中没有得到很好的反映。
《光明日报》文艺部主任彭程认为,一部优秀的历史剧,其成功的前提是建立在充分、准确、深刻地认识历史内在规律性和尊重史实的基础上。但是,要 求历史剧中每一个人、每一件事都有出处,都要严丝合缝,没有任何虚构,这也是不切实际的。因此,关键是要恰当处理想象和虚构的边界。如果凡事都讲究“有理 有据”,就有可能妨碍剧作者的创造性;但如果完全不顾历史真实,胡编乱造,也很难写出真正优秀的历史剧。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王子今曾经担当过多部历史剧的顾问。在他看来,历史知识的普及、历史意识的传递、历史智慧的启示,往往是通过很通俗的方式进行 的,比如元杂剧中很多作品的题材、内容就来自《史记》的记载。对于以历史为表现对象的影视剧来说,虽然也是用通俗的方式传递历史信息,但无法绕开同历史真 实的关系。写史的戏和历史本身肯定是有距离的,我们提倡合理的虚构,但是如今一些影视作品却因此完全违背历史真实。最直接的表现就是语言、服装、道具、情 节等的失实、失真。他举例说:“最近我看了一个讲述秦昭王母亲芈八子传奇一生的剧本。剧本中的一些称谓,如皇后说‘本宫如何如何’,‘哀家如何如何’,皇 帝说‘朕如何如何’,这在战国时期都是没有的。还有,在交易时用银两,那时候也还没有。这都是当时不可能出现的东西,但都出现了,这是不应当的。”
历史剧创作如何真正“变史为剧”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曾庆瑞用“走钢丝”来形容历史剧创作的难度。他说,历史剧不是历史教科书,但是历史剧回避不了历史面貌的揭示、历史观点的宣 示,回避不了历史教育,尤其是它对青少年观众的影响,这一点千万不能掉以轻心。在历史题材选择上,可以写王朝的演变,可以写历史传奇人物的故事,甚至可以 用正剧、悲剧和喜剧等不同类型,但是创作者要注意一点,在书写一种正确的历史观的时候,如若要在艺术上做到好看,一定要把历史戏剧化和戏剧历史化融合在一 起。历史并不是都具有戏剧化的,我们要虚构,所以要让历史戏剧化,同时要让所有虚构的人和事,甚至于环境都放在一定的历史中去,使戏剧也历史化。这两个融 合是历史剧演绎虚实相生的故事时必不可少的一种叙事策略。
王子今认为,现在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更重要的问题就是历史观出现了偏差。比如一些历史剧写后宫生活,把宫廷争斗写成惟一主题,这很容易给观众造 成好像历史就只有阴谋与争斗。一些剧作让宫廷争斗占据了主题内容,而对历史演进中非常重要的政治建设、军事谋略、人才选用、法制革新等较少涉及,不去用心 表现,使得这些作品的文化水准并不高。对此,李准也表达了同样的观点。他认为,后宫斗争可以写,它也是重要的史实,但关键在于你是用后宫斗争来解释历史, 还是用历史来解释后宫斗争。现在的问题是,我们很多剧作家不愿意写大政方针,只愿意写钩心斗角。
如今的历史剧已经成为当下电视剧创作繁荣的主要表征之一。如何衡量一部历史正剧是否优秀,文艺评论家范咏戈认为,在评价时至少应该强化三种记 忆,即史实记忆、史鉴记忆和史诗记忆。当下历史剧的创作,难点既不在史,也不在剧,而是怎样“变史为剧”。在这其中,从历史观上来说,有两个不能越过的底 线:一个是碎片化,一个是消费化。就《大秦帝国》来说,该剧选择了一个很好的题材——历史转折时代,有效地避开了历史剧容易偏向后宫、野史的倾向;同时, 坚持以宏大叙事反映历史真实,并且生发出具有创新性的历史想象,这才是历史大剧和历史正剧要遵循的东西。
善于从历史中挖掘当下之所需
在中国的电视荧屏上,曾经诞生了《努尔哈赤》《末代皇帝》《唐明皇》《雍正王朝》《康熙王朝》《大明王朝1566》《嘎达梅林》等一批优秀的历 史剧作品,为历史剧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李准认为,历史正剧,特别是重大题材作品,应当去提倡。目前存在的问题是如何看待历史正剧与戏说历史之间的关 系。王子今认为,就目前出现的一些历史题材作品,如果只是纯粹的戏说,倒不要紧。真正应该避免的是那些用正说的名义来戏说、宣传自己是历史正剧的做法。对 于真正的历史正剧,他认为,历史学者和影视创作者的相互沟通非常必要,历史学者对影视编创工作最初步骤的介入是有益的。对此,文艺评论家仲呈祥表示赞同, 他提倡历史正剧的剧作家虚心地向历史学家汲取新鲜的历史思维。学习历史、钻进历史、丰富历史知识以后,可以有对历史的新发现,进而有新的审美表现。
“历史剧创作不应该忽视当代的需求。”谈到历史剧的创作意图,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阎晶明说,历史剧不是简单的为了写历史而写历史。任何历史剧创 作的成功,都会让人感受到一种历史的隐喻和启示。有什么样的当代冲动才会有什么样的历史题材的创作。历史剧虽在写古人古事,但是任何历史创作既有历史的、 忠实的要求,也有当代的、时代的需求,同时还有作者个人的意图。创作者到底想表达什么,有没有个人的强烈要求,要把什么样的历史观、社会观、人生观寄寓于 古人身上,是值得关注的问题。
阎晶明认为,写历史剧不是有点历史知识和艺术技巧就可以完成的。同时,当我们谈论“忠实于历史”的问题时,并不是说一部历史剧符合教科书就是成 功的。鲁迅的《故事新编》可以算作历史题材作品,但是用他个人的话来说是“游戏之作”。《故事新编》之所以在艺术上取得成功,是因为鲁迅专注于一个人最需 要突出的性格和命运特点,取其一点不及其余。从历史的角度来说,它的真实性是非常弱的,但是从作家所要传达的信念和理念来说,它又是非常强烈的,这才是历 史剧需要完成的使命。
优秀的剧作家总是善于从历史中挖掘当下之所需、传达创作主体的责任和担当。对于未来历史剧的创作,仲呈祥认为,通过历史正剧的形式,传播正确的 历史观念,传播正确的、科学的、真实的历史知识,弘扬一种历史精神,张扬一种历史正气,深入开掘中华民族历史上存在的优秀文化基因,并将这些基因跟当代文 化相勾连,跟现实社会相协调,进而成为今天的精神财富,这应该是历史剧创作者矢志不渝的艺术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