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80年代,是当代文学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文学批评异常活跃的时期。呼应当代文学的新变,批评刊物的复刊和创设成为一个重要标识,如《文学评论》《当代作家评论》《文艺争鸣》《南方文坛》《当代文艺思潮》《当代文艺探索》等等,《小说评论》得益于改革开放、思想解放大背景的滋养和培育,自觉加入到了承担当代文学的时代期待和历史进程的大潮中。
在新的文化思潮引领下,陕西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作家、作品,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也相当活跃。80年代初,陕西曾率先成立了“笔耕文学研究组”,在胡采同志带领下,聚集了一批文学批评力量,他们的代表人物王愚、肖云儒、刘建军、畅广元、李星等,介入全国文学现场,参与陕西文学建构,开启了新时期以来陕西文学批评的良好传统。然而只有队伍,没有阵地,必然难以巩固、难以为继,这也是《小说评论》创刊的基本考量之一。1984年7月,经由陕西省委宣传部和陕西省新闻出版总社批准,《小说评论》于1985年1月创刊。
一、《小说评论》基本情况介绍
1.创办人及主要人员构成
《小说评论》创办人有:胡采(时任陕西作协主席)、王愚、李星、李国平、解洛成。创刊时胡采任主编;1987年胡采、王愚并列主编,由王愚主持工作;1993年王愚、李星并列主编,李星为执行主编;2006年至今,由李国平担任主编。
2.办刊宗旨
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研究小说作家、小说作品、小说理论,传递小说创作和理论批评信息,发展和建立马克思主义的小说美学。
3.栏目设置
《小说评论》创刊初期确立的主要栏目:小说形势分析、小说作家作品研究、小说理论研究、小说艺术谈、西北小说研讨、小说新人、小说家谈小说、域外小说理论、小说创作研究。在此基础上,《小说评论》根据理论与批评发展的内在需求,增设文坛纵横、小说家档案、小说译介与传播研究、海外华人文学研究、作家作品评论小辑、小说思潮研究、小说世界随笔等。
4.版面与定价
《小说评论》创刊时,共80面,定价0.45元;1987年扩版为96面,定价1.2元;1991年2.0元,2005年8.0元;2008年扩版为160面,定价12.0元;2012年扩版为208面,定价16.0元。
二、《小说评论》的学术特性
1.专门性
《小说评论》作为一家专门从事小说理论与批评的刊物,将自己限定在小说研究这一领域。专门化限定了门类探讨的范围,但却更加凸显了理论视域特征。专门不是关门主义,而是以对文学创作与理论的整体把握为前提,换句话说,《小说评论》的研究对象是小说,但是研究的视野却是当代文学的整体建构。
2.鲜活性
《小说评论》以在场的文学批评视域和精神,关注当下的文学创作状态,关注当下的文学批评理论对于文学创作的参与性,关注文学创作及其理论的发展历史走向。
3.建设性
《小说评论》建设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发展和建立马克思主义的小说美学,这一思想直接体现在《小说评论》的编刊全过程,在以恪守学术品格为基本准则,既注重批评的政治导向,也注重批评的价值导向,不断丰富和发展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小说美学。二是关注青年评论人才的批评实践与理论探索,《小说评论》一直致力于批评新人的发现和培养,致力于新生批评力量和批评思想的发现和推出,这是刊物的基本理念和传统。
4.学术定位
鲜明的实践性、深厚的学术感,动态性、时效性和学理性相统一,历史感和现场感相统一,学理内含和鲜活的表述相统一,是《小说评论》追求的方向。
三、《小说评论》的学术地位及影响
《小说评论》历30年,伴随着几代人的心血劳动和思想智慧,在承续中不断发展前行,在坚守中锐意开拓提升,成为了新时期以来站在中国文学批评前沿的、一流的,保持较高品位和追求的批评刊物。并以其独立的学术特性,融汇在当代小说的历史建构之中,构成了当代小说历史、特别是当代小说批评史不可分割的有机构成,或者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它是一部原生态的当代小说批评历史的活标本。
作为一个立足于全国视野和水准来办的刊物,《小说评论》较好地处理了为陕西文学服务,凝聚陕西评论力量,推出陕西作家和面向全国的关系。当然,这不止是一本理论批评刊物的唯一功能,它具有理论意义的功能是:它是陕西文学、陕西理论批评界与全国对话的阵地和平台,是陕西文学的思想库,是中国当代文学思潮的载体,是透视当代文学批评构建的一个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