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经典作家 >> 生平研究 >> 正文

亭子间里的文学生涯

//m.zimplifyit.com 2014年12月22日11:46 来源:中国作家网 姚时珍

  周立波1928年1月随周扬到上海投身革命文学活动,1937年9月又随周扬一道离开上海到西安。上海10年,周立波由一个文学青年成长为一名左联战士,左翼文艺的重要理论骨干。

  在上海,他们住在闸北四川路一个亭子间里,一方面如饥似渴寻找党组织,一方面为生计奔波。

  1929年6月周立波用一张假高中文凭考入了上海劳动大学。这个学校免收学费,还提供食宿。这所学校是他文学生涯的起点。当时学校安排学生轮流当食堂采买。他写了一篇千字文《买菜》,刊发在1929年11月29日《申报》上,以绍仪的谐音小妮署名。这是他的第一篇散文。学校里进步学生很多,还有地下党员,周立波很快与他们接触上了。当时的地下党组织认为:“一条标语,一张传单顶得上一颗红色手榴弹。”周立波早就渴望这种火热的斗争生活,他经常参加同学们组织的飞行集会和游行。1930年五一节前夕,周立波在张贴传单时被校方发现,开除了学籍。他回益阳清溪村老家住了3个月,又重返上海,开始学习英语,与周扬共同翻译了一部苏联文学作品《狗胡洞》。

  1931年,周立波考进了神州国光社印刷所当校对。1932年,上海“一·二八”事变后,党发动全市工人大罢工,抗议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支持十九路军坚持抗战。周立波担任了印刷所罢工委员会的委员长,开展了年关的罢工斗争。这年的2月6日下午,周立波在张贴罢工宣言时,被蛮横的工头抓住,打落了眼镜。他毫不示弱还了手,被工头扭送到巡捕房拘留,三天后转至上海提篮桥监狱。

  周立波被捕后,周扬找了神州国光社的总编辑胡秋原。他请胡出面保释周立波,却遭到胡的断然拒绝。周扬对胡秋原如此无情无义十分气愤。他在主编的《文学月报》上,发表了芸生痛骂胡秋原的讽刺诗《汉奸的供状》。后来,鲁迅写了《辱骂和恐吓决不是战斗——致<文学月报>编辑的一封信》一文,提出了批评。周扬东拼西凑地集了三四十块光洋,请当时有名的红色律师潘震亚为周立波出庭辩护。潘震亚律师竭尽心智义正词严陈词申辩,但周立波仍被判刑两年半。宣判时,周扬、廖沫沙等人在场。

  24岁的周立波,把监牢当成特殊课堂。在狱中他结识了共产党人吴黎平、曹荻秋、孟超等。虽然他这时还不是共产党员,却积极参加狱中党组织领导的各种斗争和政治学习,据吴黎平回忆,他在晚上看守不多巡回时以传话方式讲唯物史观,周立波总是认真听;他有一本《资治通鉴》,周立波借了反复阅读,还坚持在狱中继续进修英文。周扬给周立波送去一本《英汉双解字典》,他收到后爱不释手地阅读。

  1934年8月,周立波出狱了,两年半的监牢生活,对他是严峻的考验也是革命的洗礼。虽然身体赢弱不堪,他政治上却成熟了,学识也长进了。

  1934年8月,周立波被释放出狱后,为了避开敌人的监视和调养身体,回到清溪村老家休养了一个多月后,第三次来到上海。这年,他加入了左联,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左联的一名理论战士,成为20世纪30年代中国左翼文艺运动的后起之秀。从1927年到1937年国民党统治者在对共产党进行军事围剿的同时进行文化围剿。以鲁迅为旗手,郭沫若、瞿秋白、茅盾、冯雪峰、周扬等左翼作家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进行反对“文化围剿”的斗争。周立波在斗争中作了很大贡献。3年多时间里,他翻译了100多万字外国文学作品与理论文章,撰写了80多篇理论文章。

  1935年12月13日,鲁迅在日记中写道:“得立波信,即复。”

  从这则日记可知,周立波写了一封信给鲁迅,鲁迅当即给周立波回了一封信。周立波的信与鲁迅的回信都已找不到了。他们俩人的书信往来是怎么一回事呢?

  周立波一辈子崇拜鲁迅,他写过许多评介鲁迅的文章。据考证,1934年12月31日,他在《大晚报》副刊“火炬”发表了《文学中的典型人物》一文,指出阿Q的形象是我国新文学中的第一个“伟大的典型”,1935年7月10日,他又在《读书生活》半月刊二卷五期发表《文学的永久性》一文,进一步肯定阿Q“光荣地成了国际的人物”,即成了世界文学史上的著名典型。这年12月10日,他再次在《读书生活》半月刊三卷三期上发表《替阿Q辩护》一文,用对话的形式,对《阿Q正传》进行了比较全面的论述。此文发表后,周扬建议将剪报寄给鲁迅。周立波写了一封信并附上剪报寄给了鲁迅。鲁迅12月13日的日记,就是指这件事。

  关于周立波来信及鲁迅复信的内容,鲁迅研究专家陈漱渝曾致函询问过周立波。

  1977年10月14日,周立波给陈回信答复:

  我的信的内容,大致如下:我说我很爱读他的文章,有些文章,如《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我读后十分感动。其次,我问他,阿Q有无模特儿?他是怎样熟悉像阿Q那样的雇农的生活的?鲁迅的回信,主要是回答我提出的问题。他说,他家在城里,常常雇用从乡里来的雇农作为短工,他因此和他们有接触的机会。他对我的文章没有提出什么意见。那时候,我27岁,写的信带着青年人的热情,鲁迅回信很快,信也写得很亲切。信封写的是我当时和家里通信用的名字:“周菶梧”。信里写的,记得是“立波兄”。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