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电视 >> 评论 >> 评论 >> 正文

金庸剧的速朽

//m.zimplifyit.com 2014年12月25日14:28 来源:北京青年报

  2014的电视荧屏,以《天龙八部》开局,以《鹿鼎记》和《神雕侠侣》收尾,坐着古装热拍题材头把交椅,金庸剧着实又风光了一回。可如果让“金庸剧”给自己写一份年终总结,真实心情恐怕是消耗殆尽,江河日下。个中委屈,想必也跟观众的心情一样,无力吐槽吧。想当年,从上世纪80年代TVB集中拍摄以及90年代的自我翻拍,到十年前张纪中接连近十部“宏大叙事”的内地版,“金庸剧”一出,无不占领着公共话题、影视评论乃至电视剧技术革新的制高点。可今年这轮番上演的几部,不仅从拍到播都隆重不再,作品的调调分明就透着“自轻自贱”。以往经典率极高的“宝库”,成了随取随用、随随便便的三流货色批发市场,是什么造成了金庸剧的速朽?

  金庸剧本身是具备一拍再拍的能量的:历史和文学垫底,动作和爱情吸睛,要情节有情节,要细节有细节,要群众基础有群众基础,跟其有一拼的也就古龙,可后者太过虚无缥缈,那些文字间值得玩味的招式和人物,远没有金庸来的扎实、现成,自然也就成了最受欢迎的古装剧绝对霸主。唉,其实就是坏在这个“现成”,金庸剧不得不踉跄倒在工业流水线规模生产的当下。

  具体来说,去年和今年金庸剧频频以廉价品的面貌批量翻拍,始作俑者有两个出处:于正和华策。二者虽然一个是个人,一个是上市公司,但作品却带着异曲同工的气息——好听了说,是高度市场化,高产、高收视;但业内对其普遍的看法则美誉度不高,通常被看成“雷剧”的两大产地。金庸剧被他们不约而同看中也算“祸不单行”吧:于正的“原创”剧饱受抄袭质疑,今天下午他跟琼瑶阿姨的官司就要一审宣判,凶多吉少,他自己想必也早有预感这条路越走越窄,改编金庸成了于正抓住的救命稻草。既无版权之忧,也是他擅长的古装言情阵地,又可天马行空夹带私货,如鱼得水;华策作为一家上市影视公司,报表好看自然比演职表重要,低成本、高收视、易复制、可量化是它立项、资源投入的主要方向。于是,观众一边很容易享用到充斥着于正式审美的金庸剧,它的出生就不是以忝列优秀之林为目的,而是为满足口舌之欲的吐槽而来,“槽点”从台词武装到情节直至小龙女的“鸡腿”发型;一边又在华策产的廉价多销金庸剧中逐渐瓦解了期待。

  或许有人会替今日之金庸剧辩解,譬如情人总是老的好,李若彤版小龙女动辄被搬出来当经典,刘亦菲这样那样的不是,如今陈妍希的“小笼包”一出,你们不也想起了刘亦菲的好?!再者,《鹿鼎记》的鳌拜成了“钢铁侠”也是享用技术革新的红利啊,当今观众之眼福也……此言差矣。电视观众,无论是沉默的大多数,还是参与吐槽狂欢的年轻一代,他们爱金庸,爱的是其中的快意江湖、侠胆柔情,这是金庸剧之精髓和30年被不断翻拍的内在动力,其他任何改编、加工都不应该模糊这个焦点。至于如何拍的被新一代观众认可,这是如何翻拍的永恒话题,优劣当有严肃的探讨,但假如干脆放弃这种内在精神的求索,净热热闹闹的拍些皮毛交差,不如不拍。文/本报记者 杨文杰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