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诗歌 >> 作品评论 >> 正文
作为中国文坛上颇具影响力的杰出诗人,张志民一生创作了大量广为传诵的优秀诗篇。1947年,他以长篇叙事诗《王九诉苦》和《死不着》而蜚声文坛。“文革”后,张志民重返诗坛,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深沉的忧患思考和独特的表现手法,创作了大量反映社会现实的杰出诗作,先后出版了《祖国,我对你说》《边区的山》《江南草》等20余部诗集,以及《诗说》《文学笔记》等文论集,为我国新诗和文学的发展作出了独特的贡献。其作品思想深刻、艺术成熟,具有战士般的勇气,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近日,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张志民诗百诗》,其中不少长诗短句,都体现了张志民诗歌借古喻今、批判现实、警示世人的特点和功能。
张志民开辟了一条寓大雅于大俗之中、集民族化、大众化于一体的新诗创作道路,形成了自身鲜明的艺术风格。其诗歌善于将叙事与抒情相结合,在叙事的同时注重传达内心的真实感受和人生体悟,并且紧贴社会现实。在诗歌形式和语言上,他广泛采用民间歌谣体和自由体的创作手法,在雅俗之中又不乏哲理性的思辨和深沉的历史反思。
张志民早期的诗歌创作以叙事诗为主,如《王九诉苦》中描写地主“孙老财”与农民的贫富悬殊:“进了村子不用问,大小石头都姓孙/孙老财一手把天地盖,穷小子死了没处埋/孙老财家陈米生了虫,穷小子菜粥锅里照人影……”肖三看到此诗后立即发表了评论《我看到一首好诗》,从此确立了张志民在诗坛的地位和影响,也增强了诗人的艺术自信和创作勇气。
“文革”后,诗人大量的抒情诗是他真情实感的自然流淌和喷发,在思想性上重若千钧。在《文学笔记》中他曾说:“抒情诗,看来,情是主要的。你有多少情?你是什么情?决定着诗的分量。”无论是写人还是状物,张志民都一如既往地秉承着“情真意切”的创作原则,从不隐晦含蓄、藻饰夸张,真挚而朴素的情感是张志民一生诗歌创作的执著追求。《祖国,我对你说……》无疑是一首史诗般的感愤力作,其深刻的内涵、大胆的揭示使该诗成为张志民诗歌具有当代意义的代表作之一。该诗通篇都激荡着交响乐般的波澜起伏与雄浑豪迈,至今不仅毫不过时,反而更加切中时弊:“祖国啊,我这支曾为你写过多少赞歌的笔,是多么不忍让这痛心的文字,落在眼前的纸页,/但战士的良心不准我隐瞒,不就是这支笔吗?也饱尝那铁铐的血腥!被他们残酷地剥夺……”,诗歌不仅洋溢着作者对祖国母亲的一片赤诚,而且大胆地揭示出古国带给“新中国婴儿”的“母体的疾病”,以及人民因此遭受的磨难。诗人用酣畅淋漓、慷慨激昂的诗句,回顾了祖国30年来迂回曲折的辛酸历程,这里面包含着多少是与非、歌与泪、善与恶,充分彰显出诗人的使命感和对祖国、人民命运的深切关注。
张志民诗歌的可贵之处正在于其中流露出的真性情、真本性,诗人始终保持着对自我、对生活的真诚态度,坚持忠于内心、忠于生活,所以,他的诗歌如他本人一样正直坦诚,朴实忠厚,不隐锋芒。此外,张志民诗歌的艺术个性也极其鲜明。他的诗歌讲究形式上的押韵,注重韵律的和谐流畅;其次,作者运用大众化的口语创作贴近生活与自然,通俗易懂。诗人一再强调要用“活的语言”写诗,这种活的语言不是来自书本,而是来自人民群众,来自现实生活,来自民间的口语。在内容方面,诗人普遍选取生活中普通的自然景物和日常的劳动场景作为描写对象。
作为人民的诗人,张志民一生矢志不渝地坚守着自身的创作立场,他说:“真正的诗歌,应该是人民的心声,劳动的歌唱,战斗的号角,不应该是客厅里的小摆设。”诗人生长在农村,有着丰厚的生活体验,从而自觉地确立了创作中的“民间立场”。张志民的诗歌一向注重与人民大众、现实生活和祖国命运的血肉联系,诗人始终以祖国之子的悲悯情怀守望着生养他的土地和人民,用自己毕生的创作真实记录人民的心声,展现他们的生存状态和精神面貌。谢冕曾这样称赞他:“张志民是中国大地的儿子,他身上流淌着中国农民的血液。”身为农民的后代,诗人始终不忘对底层百姓生活和命运的关注,将自己文学的根系深深地扎在社会底层。在张志民的诗歌生涯中,现实批判精神一直贯穿始终。
张志民的诗歌破除了诗歌语言陌生化的写法,不故弄玄虚,而是采用大众化的口语,贴近社会生活,特别是其“文革”后的大量力作,直面社会矛盾,大胆揭露社会问题,反映民众的真实声音,使诗歌在为民众喜闻乐见的同时,也获得了思想上的穿透力。所以,他的诗歌往往能激起广大读者的阅读热情,满足他们的阅读期待。在诗歌几乎被边缘化,几乎被个人情怀充斥的今天,《张志民诗百首》的出版,无疑会给诗坛注入一缕清新的空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