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美术 >> 美术动态 >> 正文

2014中国美术,创作与理论并重

//m.zimplifyit.com 2014年12月31日10:31 来源:中国艺术报 段泽林 吴华
父亲·母亲(水彩·粉画)    赵旸父亲·母亲(水彩·粉画) 赵旸
吉祥钱塘(年画)    朱松吉祥钱塘(年画) 朱松
燃灯节(油画)    于小冬燃灯节(油画) 于小冬
亮宝节上的人们(水彩画)    许海刚亮宝节上的人们(水彩画) 许海刚
盛装(壁画)    毕璐盛装(壁画) 毕璐
长夜(油画)    郭润文长夜(油画) 郭润文

  在即将过去的2014年,对于中国美术来说值得纪念的大事件太多太多,由五年举办一次的全国美展“领衔主演”的全国美术大戏精彩纷呈,在这台美术大戏中,各个门类的美术创作有所进步和提高,新思维、新观念不断碰撞交流,青年美术家集体发声,呈现出全国美术创作的新气象。在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讲话精神的指引下,美术界坚定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艺术家们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力争创作出更多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经典作品。

  青年美术家成绩单亮眼

  回顾了以往的时代,方知如今这个时代青年美术家有多幸福,即便没能得到像徐悲鸿、林风眠、吴冠中等大师的指导,但是这个时代的创作环境却给青年美术家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可能。美术创作是时代的产物,也是时代的镜子,这批优秀青年美术家正是因为处在这样一个和传统有着相当距离的时代,其思想观念、艺术取向都更为活跃,更着意表达自己独特的生命体验和突出的个性化绘画语言,作品面貌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态势,更趋向于多元性和当代性,作品也必将反映出这一时代的特殊精神风貌。

  在刚刚结束的第十二届全国美展中,就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青年美术家,他们以自己独特的审美视角观照这个时代,作品更多深入实际、贴近现实、体验生活,汲取源头活水的力量,作品有温度、有厚度——彭伟的版画《而立之年》描绘了一个年满30岁的男青年头像,坚毅的眼光望着前方,充满对未来的希望和理想;陈治、武欣的中国画《儿女情长》展现了一个普通三世同堂家庭的幸福生活;张玉惠的漆画《织情叙意》将南海渔民结网劳作的欣喜搬上画面;李智华的油画《老广东小生活》将强烈的地方特色与生活情趣巧妙融为一体;柳青的雕塑《成果》表现了一位菜农满载果实的喜悦;杨洋《春将至》则用综合材料的方式表现了当代青年的时尚生活。版画金奖作品《而立之年》得到了众多艺术家及美术评论家的认可,他们纷纷表示,在这幅作品中看到了“80后”一代青年从青涩走向成熟那样一种淡定与自信的精神风貌。卷曲的头发、方正的脸庞、厚实的嘴唇、时尚的眼镜、清爽的衬衫与稳重的外套,无不散发出现代、阳光和知性的时代气息,尤其是那略带迷茫却坚毅、自信的目光,深刻地揭示了改革开放后出生的这一代青年人成长的心理历程。

  由中国文联、中国美协主办,中国艺术报社、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承办的第三届造型艺术新人展,继2008年和2012年成功举办两届后,再一次给青年美术家带来了福利。本届造型艺术新人展的主题是“新思维·新空间” ,旨在鼓励青年美术家用新的思维、新的视角、新的创意,使更多的青年美术作品在继承优秀传统的基础上出新、创新。入围造型艺术新人展的作者来自社会各个领域,既有美术专业的教师和在校学生,又有职业画家。参展作品题材丰富,涵盖国画、油画、版画、雕塑、水彩、漆画、设计等多种艺术形式,作品充溢着青年艺术家们的艺术才情、艺术个性、艺术诉求和艺术梦想,凝聚成当代中国青年美术发展图景的缩影。青年作者们的绘画作品表现了田园风景、都市小景、山寺晴岚、涂鸦趣味、巴扎市集等当代中国生活的多元化面貌,视角深深触及农民、工人和基层建设者的生活与情感;雕塑和装置作品在现成品的选用、编织技术上有更大拓展,同时积极向中国传统文化寻求当代可以发展的元素和语汇,与所谓的前卫艺术、与新材料新创意为主导的新观念艺术拉开了距离,保持了一种以审美的视觉观察生活、反映生活的艺术品质。马杰的中国画《基石》、张军的《微信——下午茶》 、梁业建的版画《逸境》 、马文甲的雕塑《精魄》 、陈国的漆画《默默进化》等从众多作品中脱颖而出。

  对于广大青年美术家来说,中国百家金陵画展也不失为一个很好的平台。中国百家金陵画展到今年已经成功举办了十届,成为中国美术一项重要的品牌展览,在举办的过程中,展览越来越注重在发现和推出新人新作上的重要作用,为优秀艺术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条件、畅通渠道,真正将画展办成出精品出人才的培育平台、美术工作者的创新平台、展示新人新作的服务平台,推出了大批优秀作品,发掘了许多有潜力的美术人才。2014·中国百家金陵画展中,鲍古风的《和风·清音》 、高鸣的《东方之珠》 、李朝辉的《梁》 、刘毅的《山花无界》 、刘忠俊的《川藏公路》 、苏茹娅的《蒙古妇女》等10件作品荣获金奖。

  此外,青年美术家取得的成绩还得益于中国美协的中国中青年美术家海外研修工程以及众多的青年扶持计划,这些项目给青年美术家在创作实践、学术探索、切磋交流以及价值导向等方面搭建了多个平台,对于促进青年美术家的整体创作水平、引导青年美术家关注人生、关注社会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少数民族题材创作引人瞩目

  2014年,少数民族题材美术创作可谓获得了大丰收,无论是大型群展还是个展,在这一题材方面,都表现得更加丰富与生动。在中国美协的大力倡导下,少数民族美术题材创作,无论在题材、体裁还是形式语言上,都得到了进一步深化。从2009年“灵感高原”西藏专题展览开始,到现在,中国美协先后做了涉及西藏、新疆、内蒙古、云南、贵州的少数民族专题美术创作展览,梳理了新中国成立65年来中国少数民族美术创作的历史脉络,完整地展示了中国美术界在这一领域的成就和贡献。在此过程中,中国美协还组织当代艺术名家和中青年美术家到少数民族地区写生,从那里汲取灵感,创作了一大批富有时代气息的优秀作品,为这一题材的美术创作又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美术家对生活的表达不仅仅局限在自己的小圈子中,也不固囿于描摹照片、复制图像,他们中许多人都主动深入到农村、工厂、部队、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区,描绘人民群众的当代生活。以“灵感高原” “天山南北”“浩瀚草原”“七彩云南”“多彩贵州”等大型少数民族主题展览为契机,一大批表现少数民族地区和生活的优秀作品竞相涌现。在第十二届全国美展中,老版画家李焕民的《守望》表现了一位藏族女青年充满活力、昂首遥望远方的动人景象;于小冬的油画《燃灯节》和许海刚的水彩画《亮宝节上的人们》分别展现了藏族同胞欢度燃灯节和亮宝节的喜人场面;王沂光的《日月辉映唐古拉》以浪漫主义的手法描绘了藏族群众的幸福生活;赵培智的油画《开河节上的塔吉克男人》则表现了塔吉克族人民在开河节上充满期待和信心满满的现场;邓柯的雕塑《民族系列——岜沙人的芦笙节》展现了古苗人后裔岜沙人芦笙节的欢欣喜悦。

  西部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承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的重要方面,历来是美术创作的沃土,也是孕育各民族美术家的摇篮。为了推动西部地区美术事业的发展,培养西部少数民族美术创作人才,繁荣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美术创作,自2011年起,根据中央领导重要指示精神,在中国文联、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中央民族大学和首都师范大学的鼎力支持下,中国美协立项组织实施了“西部少数民族美术人才培训发展计划” ,培养西部及少数民族地区有潜力的青年美术创作人才,推进民族美术题材创作的创新与实践,构建培养少数民族美术创作人才的机制和平台。此计划自实施以来,已成功举办了三届四期高研班,培养了来自西部地区的美术工作者82名,其中12名学员的作品入选第十二届全国美展。在刚刚举办的西部少数民族青年美术家创作精品展上,集中展示了三届高研班西部少数民族青年美术家创作的170件优秀作品。此外,2014年,由中国文联、中国美协组织的“送欢乐下基层”活动也多次深入少数民族地区,艺术家到基层采风写生,贴近生活,深刻感受到了少数民族地区的风俗风貌,为艺术家的创作注入了鲜活且强劲的生命力。

  在少数民族题材美术创作呈现繁荣之势时,相关的理论学术研究也紧跟其后。在中国美协举办的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美术创作学术研讨会上,在肯定少数民族美术创作是全国美术创作的有机组成部分、没有少数民族的美术创作就没有中国美术创作的完整面貌的基础上,专家们就如何在更深层次、更宽广的领域反映民族地区自然风光、人文景观、民族风情,如何把少数民族的民族化与现代化、民族特色与时代精神、特殊性与一致性很好地结合起来,怎样更好地承担起弘扬中华优秀文化、融入中国气派、塑造中国新形象的历史责任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由此可见,理论跟不上创作的问题已在逐步改观。

  写实画派成为油画创作中坚力量

  中国写实画派由成立之初的13位画家,快速发展到现今的30余位画家,十年的发展,成员画家们虽历经颇多辛劳,但在国内外各界人士的支持与帮助下,他们已真正成为当代中国油画创作的一支主体力量。在当代艺术概念不断拓展、迁延,艺术观念不断变革、更新,艺术表现形式自由、手法多样,艺术面貌丰富多彩的今天,中国写实画派艺术家们仍执著坚守,在尊重传统、尊重绘画语言的同时,每位艺术家都以不同的风格、个性,探索对本土情感体验的独特表达。中国写实画派以具有雄厚实力的代表性艺术家的崛起,众多带有经典性作品的不断涌现,赢得了当代中国观众的普遍认可和喜爱。

  今年11月初举办的中国写实画派十年展,曾让展场中国美术馆一时“爆棚” 。大家都想看看,已经发展了十年的写实画派,到底还有多少空间?笔者以为,那个展览最大的看点在于,相对较长的展线可以让每位画家展示十几幅不同阶段的创作,观众既可以看到画家代表性的题材作品,也可以欣赏到一些新近的探索和尝试。其中,王沂东从2010年开始历时四年创作完成的大场景画作《太行喜事》 、杨飞云的新作《读书》 、冷军一批不同于超写实而带有意象情绪化笔触的新作,都让观众感受到写实画派画家在艺术上的创新与精进。

  中国写实画派不仅仅是创作方法与风格上的称谓,其最根本之处在于写实画派的精神。它作为一个画家群体,高扬起尊崇真善美的旗帜,并以清晰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精神诉求,他们昭示的不仅是对于艺术理念的选择,更是一种价值观的确认,一种敢于判断是非美丑的责任与勇气。也正因为如此,在2008年5月汶川地震举国震惊之际,写实画派的艺术家们以难以抑制的激情,率先集体创作了巨幅作品《热血五月》 ,并将义卖募得的巨额善款捐助灾区人民。

  中国写实画派自成立以来,他们除了定期组织作品展览、交流创作心得和体会外,还到国外博物馆临摹经典名作,揣摩和研究历代大师技法,不仅形成一种重视绘画技艺的良好风气,而且加深了大家对绘画精神品格的认识与理解。许多画家还在两方面提高自己的修养:从民族传统文化和艺术中吸收养分,领会传统绘画写意的精神,借鉴其以形写神、形神兼备的理论与实践;关注当代国内外艺术思潮和动向,研究西方写实绘画的走势,注意艺术新思潮而又不盲目跟风,在纷纭复杂的艺术环境中思考和研究,立定脚跟,沉着地从事艺术实践。和十年前比较,不少评论家认为,写实派画家们的视野和胸襟更加开阔,写实观念更为多元,题材、体裁和风格更为多样,手法也更为灵动。

  中国写实画派十年的历程证明,写实绘画以其深厚的传统,并随着当代社会的变革和现代意识的发展,不断丰富自己的艺术语言和表达方式,不断适应新的审美需求,以写实的手法承载着当代人多样的思想与情感,承载着东方艺术的精神与审美,描绘着当代丰富的图景,表现出广阔的发展前景和蓬勃的生机,这也更加凸显了十年前写实画派成立的意义。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