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民族文艺 >> 资讯动态 >> 正文

画境中的云南世居民族

“首届中国民族美术双年展暨第二届昆明美术双年展”举办

//m.zimplifyit.com 2015年01月04日11:31 来源:中国文化报
黑彝少女(国画) 180×96厘米 2014年 罗江黑彝少女(国画) 180×96厘米 2014年 罗江

  彩云之南,高原沃土。一直以来,云南独特的地域文化和民族特色令无数人心生向往,美术家们更创作了许多讴歌云南、表现云南的绘画作品。2014年12月25日,由云南省文化厅、中国美术家协会民族美术艺委会主办,云南画院、云南美术馆承办的“首届中国民族美术双年展暨第二届昆明美术双年展”在云南美术馆新馆开幕。本届双年展以“中国梦·云南情——画境中的云南世居民族”为主题,以民族肖像为表现形式,邀请了刘大为、孙景波、王孟奇、史国良等104位在全国具有较高水准和影响力的画家共同参与,以国画、油画、版画的形式展现了云南世居民族的精神风貌。

  作品是民族生活的真实写照

  《佤族妇女》、《普米人家》、《傣族牧童》、《布依姐妹》、《系头巾的撒尼姑娘》、《父亲的草原》、《壮族姑娘》、《舞在南高原》、《乐巴舞》……辗转于展厅中细细品味,每一件作品都是一个民族生活的真实写照,每一幅画面都暗藏着一段引人遐想的故事。傣族、白族、哈尼族、摩梭族、景颇族、藏族、瑶族、满族、苗族……云南26个世居民族均在展览中有所呈现。

  其实,少数民族题材历来都是美术家们关注的焦点,中国现当代美术名家几乎都有少数民族题材的作品。然而,虽然齐白石、张大千、徐悲鸿、吴冠中、袁运生、刘秉江、朱乃正、詹建俊等不同时期的艺术家均曾对云南民族题材绘画有过重要影响,但云南历代绘画中直接表现云南世居民族的作品留存并不多见,当代以云南世居民族为整体表现的美术创作及展览也几乎为零。因此,“画境中的云南世居民族”可谓对立体展现云南少数民族文化做出了尝试。

  展览中的许多作品令人印象深刻。袁武的水墨人物画常表现生活底层的小人物,此次展出的《藏族人像》即体现了他对藏族朝圣者的深深敬畏。于文江的工笔人物《凉山母子》,既是对描绘对象的真实再现,又保持了其民族情态的诗意表达,作品抒情、优美、空灵。孙景波写生于云南圭山的《系头巾的撒尼姑娘》,把人物羞涩的神情、微红的脸庞惟妙惟肖地表现出来。而彝族艺术家罗江的《黑彝少女》更是他对彝族情感的炼化,画面中的女孩凸显出一种隐忍、朴拙、苦涩、醇厚的强烈情感……

  “本次展出作品以艺术的视觉史诗,多维度地展现了云南世居民族丰富多样的社会心理与文化形态。创作者力图用艺术的方式表达云南各族人民的文化交流,使人们超越民族、血缘、语言、习俗、地域等差异而形成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不断增进民族团结和谐,强化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云南省文化厅副厅长黄玲说。

  艺术家要通过写生提出问题

  云南以其广袤的土地、丰富的人文资源和多民族文化,历来是美术创作的沃土,吸引着无数艺术家前往采风写生,他们的作品也充分展现了云南的民族风貌。为使艺术家们进一步了解云南的地貌风光和民俗礼仪,加大云南本土艺术家与省外艺术家的交流,云南画院还专门组织参展艺术家前往滇西南的新平县和滇东部的石林县、泸西县进行采风。新平戛洒的花腰傣、傣族少女的婚嫁习俗、土锅寨的土锅制作、哀牢山的气势磅礴;泸西达城子村层层叠叠的彝汉建筑古村落,石头山,白、彝族风情;以及被誉为“石头凝固成的村寨”“石中精灵”的石林大糯黑等,无不吸引着艺术家们的创作热情,即使在车上、驻地、餐桌间,他们谈论最多的也是各自的收获和创作心得。

  其实,许多艺术家并不是第一次来云南,有的甚至已到过戛洒四次,但他们仍保持着创作的激情,希望每一次都能有新的关注点和惊喜。“以人为本、天人合一是云南世居民族的文化特质,他们的生活习俗、宗教文化、艺术技能虽然随着社会大环境的变化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但仍然有很多的东西可以挖掘。作为一个艺术家你只要走进去,深深地走进去,它会成为你的‘上帝’。”云南画院画家邵培德说。

  “采风活动的意义不单单是促进了艺术家之间的交流,也促使艺术家们走入田间地头,走进当地人的生活,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我在采风中接触了大量的原住民,走访了许多家庭,因为民族美术创作并不是简单地前往少数民族地区画一些美术作品,而是要与原住民深入交流,了解他们如何看待自己的文化、他们有何困惑等,进而针对性的提出问题。”成都师范学院美术学院教授贺思恩说。

  民族美术不应囿于民族主义

  近年来,云南美术创作逐渐形成规模,“云南画院”“云南美协”“西南艺术家群体”等创作群体涌现了一大批在全国知名的艺术家。展览期间,云南画院还专门举办了学术研讨会,邀请所有参展艺术家共同探讨云南美术、民族美术的发展前景和存在问题,为云南美术的发展拓宽思路,寻找突破。

  “民族美术创作应该有时代特征,反映时代脉搏,不应是图解式的,内容和形式都重要。”云南省文联副主席、云南省美协主席郝平说,不可逆转的现代化进程对民族文化和地域美术有着深刻影响,各民族一体化现象越来越明显,民族特征不断减弱。因此,艺术创作也应该与时俱进,不应总带有猎奇式的目光,要深入少数民族的生活和内心,在表达和呈现方式上除架上绘画外,也可尝试走得更远。

  河南省美协主席马国强与郝平的观点一致。在他看来,少数民族美术之所以有如此强劲的生命力,主要是少数民族本身具备独特的审美价值,他们缤纷的色彩、粗犷的形象、绚烂的服装……都吸引着艺术家们从中寻找灵感。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牛仔裤”“黄头发”“高跟鞋”已逐渐替代了少数民族的传统形象,民族文化发展与传统文化保护应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

  云南画院院长罗江认为,少数民族题材的美术创作,应该既真实爱护少数民族的基因和传统,又注重他们对现代文明生活的期待和努力,注重表现中华民族共同成员的精神贡献;既体现各民族物质和文化的差异性和多样性,又凸显现代民族文化及美术特征。

  《美术》杂志执行主编尚辉则提醒人们要更多关注少数民族本土艺术家的作品和思想,关注大时代背景下的艺术发展。“民族美术不能仅强调民族性,也要符合文化发展、社会发展和自身发展。艺术家思想的独立性、艺术创作的独特性很重要,不能回避、避免少数民族的现代化进程,也不应将民族美术带入民族主义的小圈子。”尚辉说。记者  高素娜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