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在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空中剧院”看了《苏州弹词流派演唱会》的播出,也许是平常看多与看惯了京剧、黄梅戏、越剧的演出,对久闻其名却极少有机会能看到的苏州弹词演唱会,感到耳目一新。虽过去了些时日,再回味起来仍觉得其魅力无穷,品而有味。
这一台演唱会有14个曲目,多是传统的段子,后两个是现当代题材的。它们浑然一体,曲曲动人,个个优美。其中的演唱有的嗓音明亮、说表老到、富有激情,有的说表清新、运腔委婉、弹奏细腻,可以说,每一个段子都精彩,每一个曲目的演唱都悦耳动人。
苏州评弹的演奏和其他戏曲不同,在这里,有时演员单人或双人抱着乐器演唱,有时三人伴奏或多人伴唱,他(她)们塑造人物形象,叙述故事不用形体的舞动,而是靠弹唱表现出来的。由于弹的美,说的形象传神,仍能强烈地感染与吸引住观众。这一台演出,自始至终都得到了这样的艺术效果。15位演员擅长各种曲调,有的真情委婉地倾诉,有的富于激情慷慨地念白,韵情细腻,嗓音甜润,使观众充分领略了评弹艺术中说唱和演奏的美。还要提到的是:评弹演员形体服装与造型的美,也构成了一大看点。此次演出者,是该团的中青年演员,男的个头颀长、女的苗条,他们体态均称,都着长袍,男的有袖,是灰、米、蓝或黑色的,儒雅、庄重而有气质;女的则是短袖,面料有红、绿等色,在不同地方绣花,显得艳丽,楚楚动人,它与演唱配搭得体,形成了不同的演出风格,给观众留下了美好的印象。
这台演唱会,以传统题材为主:如《莺莺拜月》《梁祝·送兄》《王魁负桂英·情探》《林冲·踏雪》等,是中老年观众所喜爱的;第13个曲调选曲《芦苇青青·望芦苇》,是描写抗日斗争的;末了的毛泽东诗词《蝶恋花·答李淑一》把演唱会推向了高潮。此次对该曲的演唱与当年余红仙的独唱不同,加上了男女众演员的复唱,突出表现了诗人对逝去战友的怀念之情。作为一首经典名曲,当年赵开生谱曲由余红仙演唱后,瞬即红遍大江南北,全国各地都在传唱。此次演唱会,再把这一经典名曲选来演唱,甚合观众的期盼与心意。稍感不足的是,在艺术处理上,该曲的澎湃激情与浪漫情愫展现的还不是太充分。
苏州评弹是我国曲坛中久负盛名、独有风姿的一朵奇葩,可惜的是,能直接观赏的时机甚少,这就影响或削弱了它美的传播。故而,笔者希望:
一、要打破区域的局限,让评弹有更深、更广的拓展延伸。
比较而言,戏曲的京剧开始并不姓京,它的发源地不是北京,而在湖北、安徽;后来,约200年前徽班晋京演出大获成功,从此安营扎寨在北京,不断巩固发展壮大,而后形成了京剧,是各剧种之首。以黄梅戏来说,虽然发源地是安徽一带,但它优美通俗的唱腔,也使它超越了地域界线,特别是上世纪50年代《天仙配》《女驸马》电影拍摄上映后,大大扩大了黄梅戏的传播,成为当今观众广泛喜爱的一个剧种。越剧虽然诞生在江浙,过去许多年只在江浙演出,然而,由于唱腔华美,婉转细腻,优秀演员频繁出现,使这个剧种飞跃到全国各地。从上述剧种的艺术实践中可以看出,不固守在发源地,努力拓展与延伸,寻求更大的市场,让各地观众所喜爱,使包括苏州评弹在内的戏曲、曲艺有一个更深、更广的传播空间,是需要我们共同探讨的课题。
二、在题材的提炼、口语的表现上要有创新。
苏州评弹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说噱弹唱,雅俗共赏,流派纷呈,喜爱者甚多。60余年间,苏州评弹团为之呕心沥血,辛勤创作与演出了众多的优秀剧目。而从当今文化市场来看,中老年观众较喜爱这门曲艺,他们喜爱传统段子;相对而言,青少年观众少一些,从长远看,评弹的欣赏与传承都离不开青年人的关注和热情。目前,很多的青年人对评弹艺术接触不多,对评弹中一些老段子的故事背景、内容不甚了解,还有些外地观众对说唱听不懂,一定程度上减弱了评弹的影响力。苏州评弹用的是吴语,它的音调包含一种特别的美,但这种美也带来了接受上的隔阂,削弱了异地观众对美的领略与消化。因此在演唱中,苏州评弹除坚持传统曲目外,也不妨有些小尝试,来点普通话,以帮助异地观众了解消化它的美。此外,在题材的选取提炼中,可以适当加入一些现当代、接地气的创作,让创作与表现路子再宽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