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民族文艺 >> 资讯动态 >> 正文
“多久没写字了?多久没收到一封亲笔信了?多久没将陈旧的笔记中的字迹拿出来把玩了?在键盘的敲击声中,我们可能都要提笔忘字了。”在国家图书馆举行的“我们的文字——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文字传承”跨年大展上,主办方抛给观众的这几个问题像一块沉甸甸的石头,激起观众心中的涟漪。
展览期间,活动主办方共邀请了24个“非遗”项目的21位代表性传承人进行现场展示。其中,彝、藏、蒙古、维吾尔、水、傣、锡伯、哈萨克、纳西等多个少数民族的“非遗”传承人展示了本民族的书法艺术,以及藏纸制作技艺、贝叶经制作技艺、木活字印刷技术等的制作过程。文字不仅在现实生活中不可或缺,更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所系。这些传承人的困境、坚守与希望,也是我们的文字之境遇的缩影。
危机:全球化冲击挑战少数民族文字的生命力
和国耀是国家级“非遗”项目东巴画的传承人。展览期间,身着东巴服饰的他在纳西族手工造纸上流利地书写着东巴经书。许多观众在他面前铺开宣纸,请他书写祝福的话语。“笑口常开”、“羊年大吉”,当一个个象形文字活灵活现地跃然纸上时,人们都讶异于这种最古老的文字能流传至今。
跟和国耀一样,参加展示的“非遗”项目传承人都是观众追逐的明星。彝文书法代表性传承人卢拉伙除了给观众现场书写,还应邀当起了展厅内彝文展品的讲解员。
“现在关注、传承彝文的人越来越少了。上学不考,工作不用,派不上用场,自然没人愿意学。”观众因为对彝文的陌生而产生的新鲜感,让卢拉伙有些失落。彝文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曾在中国范围内具有深远的影响,然而,在全球化的冲击下,彝文的生命力、传承力遭遇着严峻挑战。
“最熟悉的陌生人”,这是当前少数民族文字普遍面临的困境。无论是使用人口较多的藏文、哈萨克文、维吾尔文,还是使用人口较少的傣绷文、水书,对于内地人而言,都是陌生的文字符号。人们可能了解这些兄弟民族的风俗习惯,却对记录他们历史文化的民族文字一无所知。在一些城市化程度较高的民族地区,本民族语言文字正在日渐远离少数民族群众的生活。
“一个丧失文字的民族,会是一个没有希望的民族。”对于少数民族文字面临的困境,傣绷文传承人尚三果忧心忡忡。傣绷文是傣族文字之一,目前其使用范围集中在云南省临沧市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孟定坝,传承方式主要靠进佛寺学习。为了帮助人们掌握傣绷文,尚三果自费编辑印刷了五百多本傣绷文学习手册,然而索者寥寥。
应对:理想的保护方式是激发文字内在的活力
展览期间,与其他“非遗”传承人展示的传统绝活不同,锡伯族书法家格吐肯展示的是他自创的锡伯文、满文书法作品。
“许多民族都创造了独特的书法艺术,满文、锡伯文也应该有自己的书法艺术。对于传统文化,我们不仅要继承,还要创新,为后人留下一点儿东西。”格吐肯说。
历史上流传下来的满文、锡伯文文书更多地侧重于记事,其中虽然有艺术性的发挥,但是数量少,也不成体系。从1995年起,格吐肯根据汉字点画特点创作出清风隶、流云隶等锡伯文隶书八种书体(总称“格隶体”),还创造了锡伯文、满文章草。
格吐肯在锡伯文、满文书法艺术方面取得的成就,不仅为他带来了声誉,也引起了经济界的关注。看中格吐肯书法艺术的价值,新疆企业家创办了新疆格吐肯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专门从事格吐肯书法作品的市场营销。公司创办几年来,在国内外举办了多场展览,反响良好。
“对于文字这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它的最好方式不是放进博物馆,而是激发它内在的活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让文字具有社会价值的同时产生经济价值,无疑是一种比较理想的保护方式。”新疆格吐肯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经理龚凌峰说,目前,格吐肯书法作品在新加坡、日本、韩国等国获得的认可度较高,市场前景比较好,这与当地民众对文化多样性的认识程度密切相关。现在,国家出台了许多政策扶持文化产业发展,推动民族文化走出去,为公司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语言学家罗常培曾说过:“语言文字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结晶。这个民族过去的文化靠着它来流传,未来的文化也仗着它来推进。”在全球化浪潮的裹挟之下,在文字多样性遭到前所未有之破坏的今天,格吐肯及新疆格吐肯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的实践,为人们提供了良好借鉴。
[链接]
“我们的文字”在京展出
中国记忆项目建文字专题库,涉及多民族、多领域
本报讯 (记者牛锐) 2014年12月30日至2015年2月1日,由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和国家图书馆共同主办,中国民族图书馆协办的“我们的文字——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文字传承”跨年大展在国家图书馆举行。
此次展览集中展示了文字的历史变迁与发展现状,并通过与中国文字相关的“非遗”项目挖掘文字的内涵与魅力。展览共展出文献、传承人作品等实物三百余件,邀请了24个“非遗”项目的21位代表性传承人进行现场展示。
与展览相配合,主办方还推出了由国家图书馆中国记忆项目中心制作的“非遗”项目专题片展播。为完整解读“非遗”中的文字传承,国家图书馆于2014年启动了中国记忆项目“我们的文字”专题文献资源建设。该专题是国家图书馆中国记忆项目中心迄今为止规模最大,涉及领域、地区、民族最多的一项专题资源建设。该项目派出5个拍摄团队,历时一年,行程五万多公里,赴内蒙古、云南、新疆、西藏等11个省(区、市)的五十余个城市和乡镇,拍摄了与文字有关的各级“非遗”项目30项、传承人及专家37人,采集影像资料、口述史料约400个小时。基于这些资源,编辑制作了29部“非遗”项目专题片、18位“非遗”传承人口述史和1部宣传片。这些专题片已在国家图书馆网站中国记忆“我们的文字”专题页面发布,并在国图手机门户同步上线。
展览期间,国家图书馆还举办6场“我们的文字”专题系列讲座,其中包括“中国少数民族文字文物”、“女书的魅力”、“汉字与历史文化”等。此次展览结束后,将在新疆、黑龙江、安徽等省区的图书馆巡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