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民族文艺 >> 资讯动态 >> 正文

电影在他们的血液中

——印度电影“跨文化”的启示

//m.zimplifyit.com 2015年01月09日15:49 来源:中国民族报 牛颂

  印度电影面临的一个课题是“跨文化”。印度电影人说,印度像整体意义上的欧洲,是许多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不同文化和不同语言的区域组合。在印度电影“走出去”之前,首先要在本国内做到跨文化。

  如果仅以每年电影的生产量而言,印度早就是一个电影大国了。在中国电影生产的低潮期,印度就年产故事片600多部。现在中国电影年产700部,印度达到了1100部。印度电影主要是内销,一个拥有12亿人口的国家,全国票房收入95%都来自本土,好莱坞电影的票房收入只占5%。这是因为印度人民喜爱自己国家的电影,尤其是本土歌舞片。印度有很多穷人,他们没钱买电影票,但迷恋电影,所以就有不少影迷靠卖血来换钱买电影票。“电影在他们的血液中”,这是很久以来我对印度电影的印象。

  2011年北京第一届国际电影节上,北京民族电影展办了主题为“中国少数民族母语电影展”的活动。办这个活动在当时是很大胆的,在中国电影史上也是第一次,但受到了广泛欢迎,以至几届电影节之后,不少外国记者还在谈论这个话题。

  记得有一场专门招待外国记者的展映活动,放映了蒙古族影片《尼玛家的女人们》。一位印度记者看后很受感动,当场提出要采访导演卓格赫。采访结束后,这位印度记者又提出要采访北京民族电影展的主席。看了他的采访提纲,我同意接受采访。这位印度记者汉语很好,他向我介绍了印度电影的发展状况。令我惊讶的是,印度的本土电影也是用多种语言拍摄的。他使我了解到印度电影不是宝莱坞,宝莱坞只是印度语的电影,它只占全印度电影的一半,其它16种语言的电影占了另一半。

  近年来《三傻大闹宝莱坞》等影片的成功,引起了人们对印度电影的兴趣。在全世界排名前15位的电影市场中,好莱坞影片的市场份额高达70%,其在中国的市场份额在50%左右。可在印度,好莱坞电影的票房从来就没有超过7%。印度人讲英文,而英文影片只占印度票房的3%。

  直到现在,印度也没有设立一个系统或机构搞电影“走出去”工程,印度人拍电影压根就是给自己人看。这与中国电影发展的“壮志凌云”完全不同。《三傻大闹宝莱坞》在印度非常成功,上映后一直居印度票房榜首。影片时长2小时40分钟、有6首歌曲,是无法拿到印度以外去发行的。但这部影片为了“走出去”,按国际发行商的要求,用4个月时间重新剪辑,在国际电影市场上获得意想不到的成功,在中国也进入了主流院线,上了900张银幕。这在印度电影史上算是一个重大突破。可以预见,在未来10年中,会有更多的印度电影在全球框架中出现。

  印度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的国家,在电影事业上已经形成年产1000多部电影、使用17种语言的大格局。对于中国少数民族电影的繁荣发展,印度电影所提供的借鉴,应当比西方电影所能提供的更多一些。

  印度电影面临的一个课题是“跨文化”。印度电影人说,印度像整体意义上的欧洲,是许多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不同文化和不同语言的区域组合。在印度电影“走出去”之前,首先要在本国内做到跨文化。

  近来,由于前述那位印度记者的牵线,印度信实娱乐公司和北京民族电影展联系,计划把中国优秀的少数民族电影推荐到印度去办展映活动。在与印度电影人的交流中,他们对首先要在本国内做到“跨文化”的观点,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首先,“跨文化”就像建造一座桥梁,总要从一边开始,不能从中间开始,这就是“此岸性”。最好的跨文化电影,是那些故事根植于本土的电影。一开始就想设计交叉跨越的电影,往往是失败的。因为它既不属于这一边,也不属于那一边,无此岸亦无彼岸。第二,做跨文化的电影,需要先进的发行和制片系统,需要一些基础建设。第三,经济和文化紧密关联,当一个国家的经济影响到另一些国家社会生活的时候,“彼岸”才会对“此岸”的文化感兴趣,而不只是猎奇。同时,本国在世界上的经济地位提升后,自己也就有了实力和欲望来讲自己的故事给全世界听。

  讲到本国电影的“跨文化”课题,印度电影人很看重语言的作用,因为它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少数民族电影在创作中也遇到这个课题。使用本民族母语拍摄的电影,更具民族文化的质感,更能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感情;但在影院配汉语字幕,年轻的观众很不习惯,因而失去很多观众。现在我们对中国少数民族电影工程重点项目,都要求做汉语对白版,以利于优秀影片进入院线发行。

  中国少数民族电影不仅可以做到讲中国的故事,也可以做到讲人类的故事,这是尚未发挥出来的巨大优势。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