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综述 >> 年度综述 >> 正文
在我们回顾2014年戏曲艺术的发展态势时,欣喜地看到,这一年的成果是丰硕的,虽然仍然存在很多忧患,但与经济形势相似,戏曲的发展也进入了“新常态”,并展现出新的前景。
京剧、昆曲进入相对稳定的发展阶段
2001年昆曲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之后,京剧、粤剧、藏剧等也先后入选这一名录;自2006年起,我国也开展了国家的非物质文化遗 产保护工程。国家对传统戏剧,首先是对昆曲、京剧的保护力度进一步加强。7个昆曲院团、11个国家级京剧重点院团以及省级的重点京剧院团都得到国家和地方 政府资金和政策的支持。通过举办京剧节、昆剧艺术节等活动,展示新的创作成果,在贯彻“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方针的前提下,大家对京剧、昆曲在艺术上如何 健康发展也不断达到新的共识。应该说,京剧、昆曲都已进入一个相当稳定的发展阶段。
2014年11月文化部与天津市人民政府联合举办了第七届中国京剧艺术节,演出了近30台大戏和一台折子戏,这是近年京剧创作的一次检阅。演出 剧目继续体现了整理改编传统戏、新编历史剧和现代戏“三者并举”的方针。新编历史剧和根据传统戏改编的古代剧都具有各自的新意与特点,同时京剧表现近代和 现代生活的努力没有停步。
创作者努力把堪称中华民族脊梁的人物——从伟大诗人屈原到抗日英雄杨靖宇一一搬上京剧舞台,体现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许多作品对历史文化进行 新的反思,传递思想的正能量。如《春秋二胥》和《金缕曲》描写了伍子胥和申包胥之间以及顾贞观和吴兆骞之间因信念与友谊的冲突而陷于抉择的痛苦之中。作品 通过揭示人物的心灵从而引起人们新的思考,也体现了人性的光辉和友谊的温暖。
多台剧目体现出创作者在重视剧目思想内容的同时,也重视内容与形式的统一,重视演员表演艺术和京剧特色的发挥。如天津京剧院创作演出的《康熙大帝》,在表现康熙完成统一大业的同时也着重揭示了他的内心情感,作品具有浓重的历史氛围,表现了一种昂扬向上的精神。
再如河北省京剧艺术研究院演出的《赵佗》,把秦汉两朝雄踞岭南而维护祖国统一的南越王赵佗的形象搬上了京剧舞台。裴艳玲的精彩表演使这一历史人物内心的波澜展现在观众面前,透露出一种历史的苍凉感。
思想的开掘与形式的创新经常是并行的。《金锁记》《知己》等作品继续探索京剧新的表现形式的可能。《金缕曲》的主演之一麒派演员陈少云认为,京剧样式可新,故事可新,表演可新,但京剧的味道不能丢。要在新的表演创作中传递传统之美。
2014年是梅兰芳诞辰120周年,北京和各地举行了各种纪念演出和研讨活动。京剧节上演出的《梅兰霓裳》和此前演出的《麻姑献寿》等剧目使我们得以更全面地了解梅先生的艺术创造。
这次京剧艺术节的另一个特点是许多院团都尽量使用本团的演员,着力于本团演员的培养和角色、行当、流派的全面发展。而本届京剧节不评奖,加强评论,也起到了推动京剧人逐渐淡化评奖意识而注重艺术本体的建设。
昆曲院团则在慎重选择适合的题材进行新的创作的同时重点进行艺术的传承。2014年12月,在北京举行了全国昆曲传承汇报演出,各昆曲院团老中青三代演员集中演出了不同版本的《牡丹亭》。这是本年度一道亮丽的风景。
“老树着花无丑枝”,老艺术家在规范中进行创造,在精致的表演中显示出昆曲独特的韵味。“雏凤清于老凤声”,年轻演员在向老一辈学习的同时,体 现出青年一代对传统的新的理解。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些京剧和昆曲演出的剧场中,年轻的观众都占了多数。这表明,优秀的传统艺术,已逐渐为青年人所热爱和追 求。
地方戏的剧种特点和优势正在显现
继对京剧、昆曲的扶持政策之后,2013年下半年文化部出台了对地方戏曲的重点扶持政策,2014年上半年在南京和北京分南北两片举行了第四届 全国地方戏优秀剧目展演。许多省市自治区也出台了对地方戏具体的扶持政策和措施。为庆祝新中国成立65周年,文化部举行了优秀剧目展演,同时有数个省组织 剧团进京演出。文化部艺术司以及中国剧协与有关省市举办了中国评剧节、中国越剧节、中国秦腔艺术节等,有的省市也举办了艺术节和戏剧节。在这些演出活动中 不仅涌现出许多优秀剧目,而且表现出地方戏正处于较好的发展态势,剧种的特点和优势正在逐步展现。
在各地方剧种中,河南豫剧的生存环境一直是比较好的,近年河南省举办了戏剧名家推介工程,对多位知名表演艺术家、剧作家、导演艺术家、作曲家等 进行推介研讨,对艺术家的尊重进一步激发了创作的积极性。除传统戏、古装戏受到观众欢迎之外,现代戏也继续保持旺盛的创作势头。如河南省豫剧院三团演出的 《焦裕禄》,塑造了优秀共产党员干部感人的艺术形象,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优美的黄梅戏曲调在安徽以及湖北等地的广阔城乡回荡,《小乔初嫁》《徽州往事》《六尺巷》《寂寞汉卿》等剧目都使人耳目一新。黄梅戏来自民间,这些新作品追求较高的文化品位,同时保持了黄梅戏清新活泼的民间特色。
同样是生长于民间的越剧继续以精品赢得观众。在上海、浙江以及南京、福建,越剧的各个艺术流派都拥有众多痴迷的观众。福建芳华越剧团恢复演出 《沙漠王子》和新创《柳永》展现尹派艺术的魅力,上海越剧院新创的《甄嬛》和《双飞翼》汇集了中年和青年的优秀演员,努力实现传统与现代的对接。而茅威涛 的《二泉映月》等作品的刻意创新则意在打破人们在艺术上的稳定观念,引起大家对越剧发展的思考。
江苏的锡剧继《二泉映月·随心曲》之后,又创作演出了《一盅缘》,表现出柔美抒情的江南风格。而吉剧《站醒台》、龙江戏《鲜儿》等则具有鲜明的东北地域特色。
山东梆子多年来有些沉寂,2013年文化部与山东省联合举办第十届中国艺术节,这成为弘扬山东地方剧种的一个契机。2014年11月,《古城女 人》《两狼山上》《萧城太后》《圣水河的月亮》等四台不同题材的山东梆子剧目进京演出,使人们看到这一古老剧种在创造中传承发展的实绩。
在各地文化主管部门的努力下,其他地方许多古老剧种也都在创造中焕发出生机。如湖北举行了“百场汉剧青春行”活动,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了新编的 《王昭君》,在武汉大学的演出被当地媒体称为“最美汉剧邂逅最美大学”。四川省通过青年川剧演员比赛,挖掘和培养优秀川剧演员,凝聚川剧表演队伍,让古老 川剧焕发青春。浙江绍兴举办绍剧新创剧目展演活动,把目连戏进行新的编排,使它放出“人性”的光辉。湘剧《谭嗣同》的不断加工提高、徽剧《惊魂记》的大胆 探索、潮剧《小城风雷》在广东艺术节上演出的成功,都证明这些古老剧种并没有进入博物馆。
濒危剧种、稀有剧种的保护进一步受到重视
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的传统戏剧有160多项,其中至少有三分之一属濒危剧种。本年度各地对非遗保护的力度在加强。如浙江省,“据相关部门调研, 浙江56个传统戏剧项目中,成建制登台表演的仅剩14个剧种,而濒危的珍稀剧种约有11个”。浙江省有关领导表示,这些非遗项目“一个都不能少”,他们举 办了“浙江好腔调”传统戏剧系列展演,举行专场演出和研讨会,努力让这些非遗项目“活起来,传下去”,并准备出台《浙江省传统戏剧振兴计划》。
山东省现有24个戏曲剧种,其中12个已没有专业院团演出,事实上处于濒危状态。针对这种状况,山东省文化厅鼓励各地积极想办法进行抢救和保 护。菏泽市对大弦子戏创造了“依团代传”的经验。菏泽市地方戏曲传承研究院是山东梆子、枣梆和大弦子戏三个剧种的保护传承单位,前两个剧种有专业团,大弦 子戏没有专业团。剧院从另外两个团里选出适当的青年演员,向大弦子戏的老艺人学习,通过恢复演出大弦子戏的传统剧目,逐步培养演员,为成立专业大弦子戏剧 团创造条件。山东省艺术研究院参与了保护和创作的实践,提供了重要的学术支撑。经过两年的艰苦工作,2014年上半年他们演出了整理改编的大弦子戏传统剧 目《两架山》,剧种特点鲜明,观众反响热烈。
在各地的艺术节和戏剧展演活动中都重视小剧种的展示。据报道,第二届湖北地方戏曲艺术节“参演的湖北地方戏曲(包括开幕式)剧种共达20个,其 中既有楚剧、汉剧、荆州花鼓、黄梅戏等大剧种,也有襄阳花鼓戏、东路花鼓戏、南剧、文曲戏等小剧种,还有襄阳豫剧这样从外地流传到湖北并被赋予湖北特色的 戏曲剧种,更有一度消失于大众视野的二棚子、山二黄、阳新采茶戏、通城花鼓戏、随州花鼓戏、远安花鼓戏、提琴戏、柳子戏、湖北越调等稀有剧种”。
再如广东陆丰正字戏也是一个濒危的古老剧种,为了做好这一珍稀剧种的保护与传承工作,近年陆丰文化主管部门在财力极其紧张的情况下,招收两批 49名学员参加专业学校的学习,并在老演员精心培育下担纲演出了根据古老剧本整理编排的《刘文龙》,使这一古老剧种焕发出生命力。
戏曲依然要面对前行中的生存之难
在回顾2014年戏曲艺术成就的同时,我们也不能不看到,在前进的道路上仍然有很多困难。前些年种种因素,包括人为的因素,使戏曲人才的培养存 在严重的断档之忧;面对“市场”的压力,戏曲艺术何去何从,也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把戏曲当成一般的宣传品,当成急功近利的“政绩”的体现,也促使许多 艺术上平庸作品的出现。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正本清源,为我们指出了明确的方向。习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 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基础。这对戏曲工作者是巨大的鼓舞。戏曲人必须按照总 书记的要求,虚心向人民学习、向生活学习,从人民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不断进行生活和艺术积累,不断进行美的发现和美的创造。
戏曲创作要做到深刻的思想、丰富的生活内容与戏曲艺术形式的统一,必须克服内容和形式之间的矛盾,因此具有特别的难度,这就要求戏曲艺术家在深 入生活和学习传统两方面都下更大的功夫。写现代戏应该像杨兰春等老一代剧作家那样扎根生活,真正熟悉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感情。只靠蜻蜓点水式的“采风”是解 决不了这一问题的。改编传统戏和创作历史剧也应该像老一代剧作家陈仁鉴、顾锡东那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修养。因此要从整体上克服平庸,攀登艺术的高峰,必 须要有长远的规划,在人才培养上下大的功夫。
前面讲到裴艳玲、王平等优秀京剧演员的出色表演,但这样的演员现在并不多;而且即使如他们,也有观众网友调侃:赵佗击鼓,康熙也击鼓。说明对传 统技艺的开掘和使之与新的作品内容相结合,还需要我们拓宽思路,进行更多创造。昆曲拥有丰厚的遗产,随着老一代演员的年龄越来越大,传承的任务也十分迫 切。
中国戏曲传统深厚,不同的剧种在唱腔、表演和风格上都各有特色,这是戏曲艺术魅力之所在。但如何继承和弘扬各个剧种的传统,做到创造性继承,创 新性发展,避免“趋同化”的倾向,也是一个需要不断努力解决的长久的课题。县级剧团、民营剧团与广大观众联系密切,但依然要面对生存之难。虽然难题有待破 解,但我们相信,戏曲艺术的前景一定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