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炮手》是一部反映抗日战争的历史革命剧。该剧讲述了关外李仁和家里的长工张三在出走后到土匪帮做“二炮手” ,成为匪帮帮主谢老凿得力弟子贼九。在一次外出中,谢老凿不幸被埋伏的日军射杀终结生命,贼九满含仇恨回到李家却又与日军傀儡发生冲突,开始了寻找李仁和独女——李四的逃难生涯。因早先抢劫姑爷郭闻治的结婚聘礼惹其动怒,贼九被赶出国民党军队,随后却凭借出色的射击能力和灵活的战术策略赢得了八路军长官的赏识。他多次击退日军的疯狂进攻,打垮日军的战斗主力,既完成了个人的爱恨情仇,又表现出保家卫国的雄心壮志,最终成长为一名抗日英雄的成长事迹。
近来,不少影视剧或重或轻地表现了抗日队伍中土匪的存在,如电视剧《雪豹》 《桥隆飙》和《红高粱》等,《二炮手》同样以匪帮作为主人公张三的生活背景。张三(贼九)在山中称匪时“杀人越货的事情没少干” ,甚至拦截国军团长,抢夺其结婚聘礼,土匪的野性与痞性在他身上暴露无遗。然而,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张三在战争中潜移默化地被共产主义革命理想感染,完成自身的个人成长。在先进的组织中,张三仍保持着自由自在的民间状态,使其与环境格格不入,产生喜剧幽默的戏剧效应。比如剧中张三违纪闯祸殴打了国军团长郭闻治被八路军开除,但大家舍不得他离去,正凑巧新编第四军招他到新四军。张三大字不识,把新四军的报名牌误认为是古时罪犯背在身上的牌子,上演了一出闹剧。
抗战剧面临的受众范围在不断拓展,依据多类型的受众需求,近两年抗战剧中的人物形象由之前单一的高大全形象逐渐向平民化、草根化转向。《二炮手》塑造了一个个颇具个性的人物形象:没有文化的土匪张三,耿直性格的留洋小姐李四,整日磨皮斗嘴的齐大白话和赵辰,穿一只皮鞋一只布鞋的阎团长……编导采用独特的表现手法,既是写平民,也是写英雄,拉近了剧中人物与受众的心理距离。在此基础上,抗战剧的人物回归到现实,以“人”的标准塑造英雄,而非神化。 《二炮手》中的人物形象不仅鲜明生动,同时又是经历心灵洗礼的英雄成长史。张三的个人成长一方面来自实战经验,精湛的狙击技巧吓得日军闻风丧胆,足智多谋的灵活战术令敌人手足无措;另一方面来自情感经验,对杨巧儿的一见倾心、情深意浓到对李四的体贴入微、万分呵护,足以见证他对“爱”的诠释。马大嘴从开始在皇军面前的阿谀奉承,战场时的胆小怕事到最终英勇就义时的义无反顾,无一不体现出他心路旅程的历练。
尽管《二炮手》在节奏把握和人物性格的塑造上颇具新意,但是仍然存在缺陷。主要体现在整体把握上:视点格局有限,缺乏历史厚重感。该剧故事背景是1936年日军在东北大规模清剿各武装力量,然而剧中人物对日军的侵略行为的敌视仅仅是带有个人复仇的情绪外衣,并没有结合史实把日本军国主义的背景予以深刻表现。另外,该剧的抗战地点仅仅局限在清溪镇、张庄等一带,战场范围较小,八路军与人民的鱼水之情也只停留在张三向杨巧儿示好的场景中。历时八年的艰难抗战本应该为故事情节安排提供了足够大的发展空间,可惜该剧仅仅对表面做了浅层次的表现,并没有触及社会内部的复杂矛盾之中,缺乏宏观的视野高度以展现恢弘的历史图景。
抗战是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伟大壮举,是影视创作的宝贵资源,书写和表现它也是艺术家的责任与使命。电视剧应对战争做深刻的思考,要在真实史实基础上进行典型人物的创作,尽力避免类型化的英雄脸谱,站立在一定的历史高度纵观全局,进而传达人文历史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