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民族文艺 >> 资讯动态 >> 正文
日前,“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学论坛·2014年中国考古新发现”在京举行。论坛评出了2014年6项重大考古发现:甘肃肃北蒙古族自治县马鬃山玉矿遗址、云南祥云县大波那墓地、西藏阿里地区故如甲木墓地和曲踏墓地、山西忻州市九原岗北朝壁画墓、内蒙古陈巴尔虎旗岗嘎墓地、贵州遵义市新蒲播州杨氏土司墓地。
与会专家表示,虽然2014年对于考古界来说算是“小年”,但也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其中最大的特点就是边疆考古成绩斐然,其对民族学、人类学研究有重要意义。
●内蒙古岗嘎墓地:
为蒙古族起源提供重要实证
发现:陈巴尔虎旗岗嘎墓地(上图)已探明墓葬86座,2014年清理了16座墓葬,均为长方形竖穴墓,随葬品包括陶罐、桦树皮罐等生活用具,棒形玉饰、红色玛瑙珠饰、银耳饰等装饰品,桦树皮弓、箭囊、刀等生产用具或武器。
分析:岗嘎墓地埋葬习俗特色鲜明,墓葬多有木质葬具,且独木棺数量最多,与文献记载中蒙古皇族使用“独木棺”的传统相符。桦树皮弓、箭囊、马镫等出土遗物,具有典型草原游牧民族特征。
墓地出土的古人颅型普遍具有较圆、较低且阔的特征,可以看出,这与现代分布在蒙古国及我国内蒙古地区的北亚蒙古人种中央亚细亚类型居民的颅型特征最为接近。此墓葬群应为公元8世纪至10世纪室韦人的遗存。
意义:为探寻蒙古族起源提供了重要考古实证,同时为确立呼伦贝尔草原作为蒙古族起源地奠定了基础。
●贵州杨氏土司墓地:
了解西南土司及其丧葬制度的窗口
发现:考古人员在遵义市新蒲播州杨氏土司墓地进行了大规模考古,出土墓志、陶骑马俑、铜香炉及数十件金银器等遗物。
分析:这是目前唯一已全面发掘的土司家族墓地,墓地布局清楚,墓主关系明确,墓葬年代跨越宋末至明末。在已发现的9座墓葬中,杨价夫妇墓是仅见的土坑木椁墓,出土了金台托盏(左图)等成套精美的金银器,为深入研究南宋时期丧葬礼仪和金银器制作工艺等提供了重要材料。
杨价墓及其墓垣的确定,为海龙囤一期城墙年代的确定提供了重要参照,为正在开展的“土司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意义:土司制度是封建王朝对边疆地区少数民族首领的笼络政策。据龚荫的《中国土司制度》统计,从西北、西南至华南,全国先后出现的土司数量是2569家。而在西南土司中,以海龙囤为代表的播州杨氏土司最大。杨氏土司墓地的发掘,为揭开这一家族的尘封历史提供了依据,对人们了解土司及其丧葬制度有着重要意义。
●西藏故如甲木墓地、曲踏墓地:
复原象雄王国的强盛文明
发现:在阿里地区的故如甲木墓地出土了黄金面具(上图)、丝织物、鎏金铜器、银器、铁器、料珠及大量人类和动物骨骼。在曲踏墓地首次出土了“天珠”。
分析:故如甲木墓地和曲踏墓地包含了相当多的共同因素,包括形制相同的箱式木棺、黄金面具、丝织品、铜器等,应属象雄时期的同一文化,其影响范围可能扩展到整个喜马拉雅山地带。
被藏族视为神圣之物的“天珠”,是首次在考古发掘中出土。随葬的大量青稞种子和牛、羊、马等动物,反映了阿里地区当时半农半牧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经济繁荣景象。出土遗物中包含大量外来物品,反映出这里那个时期就与新疆甚至中亚、印度发生了文化交流。
意义:复原了古象雄王国文明,对西藏西部地区的考古学文化序列的建立有重要意义。
●云南大波那墓地:
构建洱海地区考古学文化序列
发现:考古人员对祥云县大波那墓地进行主动发掘,出土了280余件(套)铜、铁、锡、陶、石、木器等各类遗物(上图),并首次发现了云南地区的多人二次合葬墓。
分析:大波那墓地是目前发现的滇西地区为数不多的高规格墓地,1964年、1977年、2008年进行过抢救性清理,曾出土过战国时期的大型铜棺。此次挖掘中,干栏式建筑房址的发现,为了解当时族群有着重大的意义。考古人员认为,它至少可以证明居住在此地的人与铜棺的主人应为同族人。
墓地出土的双耳罐和三叉格式铜剑等,与北方地区有紧密的联系,说明南北方文化曾在此碰撞、交融。
意义:该墓地为研究云南洱海区域青铜时代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图片为资料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