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学习习近平在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 正文
对于一名真正的军人来说,嘹亮的冲锋号一定是最能让他热血沸腾、激情豪迈的声音。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时强调:“我们的军旅文艺工作者,应该主要围绕强军目标做自己该做的事情。”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让广大军队文艺工作者心潮激荡、澎湃起伏。这是对军队文艺战线下达的冲锋号令!这是一张摆在军队文艺战线面前的时代考卷。
一
“召开这个座谈会,我早有考虑,直到现在才有机会。”习近平总书记在座谈会一开始就作如此表述。是什么让日理万机的领袖对文艺工作如此挂怀?文艺工作对我们党的事业究竟意味着什么?“文艺事业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文艺战线是党和人民的重要战线”,习近平总书记这一定位高度浓缩了我党对于文艺工作的历史认识,深刻表达了文艺工作在党的建设事业中的历史地位。
目光回望,在我党我军一路走来的苦难辉煌当中,在那血雨腥风、硝烟弥漫、筚路蓝缕的不朽征程里,总有一种力量撞击着人们的心灵。我们不能忘记,在红军时期,“红色戏剧”“红色歌谣”的足迹与衣衫褴褛的红军部队一起踏遍千山万水;我们不能忘记,在抗日战争中,怒吼的《黄河大合唱》让敌人心惊胆寒,嘹亮的《义勇军进行曲》伴着英雄儿女血洒疆场;我们不能忘记,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一篇报告文学《谁是最可爱的人》,让“最可爱的人”成为人民军队的代名词;我们不能忘记,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一部《高山下的花环》,激励着一大批优秀青年在物质繁华的前夜义无反顾地奔向祖国的边防……
是的,正如丘吉尔所说“我宁愿失去一个印度,也不愿失去一个莎士比亚”。对于一个民族来说,辉煌灿烂的文艺世界是烛照精神的灯塔,是蕴藏基因血脉的家园,是安放我们灵魂的故乡。
二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伟大的作家艺术家之所以伟大,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具备比常人更加敏锐的触角,能够切中一个时代跳动的脉搏,能够用自己的作品在时代进步的潮流中激起强烈回响。一段时间以来,我们这支军队尽管没有经历战争,但是随着国家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军队使命任务的不断拓展和世界新军事变革浪潮的强力推动,军事思想理论、日常训练模式、武器装备水平、兵种结构比例和官兵主体成分等等,都较以往发生了深刻变化。尤其是,强军目标的提出进一步提升了我军战斗力建设的速度和质量,加快推动了我军从传统向现代的深层次转型。从人民军队80多年的历史进程来看,这些变化是前所未有的,甚至可以说是革命性的变化,必将对未来人民军队的面貌产生深刻影响。
“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习近平总书记引用的这句古训,让我们再一次清醒意识到,军事文艺如何书写这一历史,如何回应这一征程,如何让文艺的力量在强军路上竞相迸发,已经成为今天必须面对的一个个使命课题。只有把这些课题回答好,今天的军队文艺工作者才能像先辈们一样,在中华文化的版图上标记出我们时代的高地。
三
然而,当我们认真审视近些年军事文艺的现状,我们的内心并不轻松。
应该看到,近年来广大军队文艺工作者深入基层感受火热军营、从现实体验中寻找创作灵感、在为兵服务中体现价值,创作了一批产生广泛影响的作品。特别是去年以来,为“强军目标”鼓劲成为文艺战士为兵服务的主旨,在一首首动人的旋律当中,在一个个就地搭建的简易舞台上,那些最能鼓舞人心的文艺作品与火热的练兵生活对接起来,一次次拨动着官兵的心弦。正是在这样的“亲密接触”当中,军事文艺创作仅是去年就涌现出《兵者,国之大事》《英雄核潜艇》《强军战歌》等一批富有兵味、集思想性艺术性为一体的优秀作品。然而,这与实现强军目标对军事文艺的使命要求比起来,与广大官兵在强军路上对军事文艺的热切期待比起来,仍然存在着一定的距离。
在当今信息极大丰富、文化产品迅速更新的全媒体时代,军事文艺作品更新的速度抵不住外围文艺作品的轮番进攻,在很多时候远不如地方一些流行文化产品受到官兵们的青睐。凡此种种似乎都在暗示,近些年军事文艺在官兵中的影响力与人民军队建设的生动实践不够适应,与军事文艺应有的功能和价值不够适应,与实现强军目标对军事文艺的期待不够适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不适应越来越让人感到忧心忡忡,越来越让人感到迫在眉睫。
四
“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如果把习近平总书记这一论述落实到军队,那就是无论战争形态如何变化、武器装备如何更新、生活条件如何改善,我们都必须有在关键时刻能凝聚军心士气、点燃英雄激情的恢弘作品。是的,就像舒曼评价肖邦的作品“好比是一门门隐藏在花丛中的大炮”,一部好的作品可以使一个战士瞬间长大,一部好的作品可以使一支部队瞬间成为虎狼之师,那些饱含爱国主义英雄主义品格的作品,从来都是砥砺官兵在战场上勇往直前、所向披靡的精神武器。特别是当前,在部队多年未经战火洗礼、深受和平积弊困扰的背景下,那些张扬英雄品格、激活血性豪气、唤起战争忧患的文艺作品就显得更加迫切需要。
我们需要继续耕犁人民军队的铁血峥嵘,用一个个“抱着必死决心”冲锋陷阵、又有血有肉的战争英雄形象,引导官兵积极思考我们这支军队最让敌人害怕的精神血脉,把革命军人的英雄主义豪情深深植入自己的性格气质;我们更需要把目光聚焦于强军路上的铿锵步伐,通过陆上猛虎、水下尖兵、空中骄子、航天英雄、导弹专家等极具时代感的强军英雄形象,让官兵感受到人民军队披荆斩棘、勇往直前的精神品格,在内心深处积淀起军人的荣誉、使命与担当。当更多这样的作品呈现在世人面前的时候,我们知道那其中一定涌动着暴风雨中的翱翔、热情的火焰和胜利的信心。在嘹亮的号角声中,它们将同那冲锋的兵阵、高举的战旗一起定格在胜利的制高点上。
五
“有没有感情,对谁有感情,决定着文艺创作的命运。”习近平总书记这一论述,深刻说明了文艺创作的一条重要规律,也让人想起军事文艺那些经典之作背后的故事。
作家魏巍创作《谁是最可爱的人》的契机,是在战场上同战士们朝夕相处了3个月。在这段时间里,他亲眼看见了战士们杀敌的无畏,亲身感受了敌人巨炮的轰鸣;他踏过被炮弹深翻过的阵地,手握过被鲜血浸透的泥土。“《谁是最可爱的人》这个题目不是硬想出来的,而是从心底跳出来的,从情感的浪潮中蹦出来的。”是的,正是有了对官兵的真挚情感,有了对军营的满腔热忱,才成就了军事文艺的一部部经典名作。今天,当我们在慨叹经典难现、作品缺乏质感的时候,我们是不是应该首先扪心自问,我们眼中的战士在哪里?我们眼中的战场在哪里?我们情感的重心在哪里?我们脑海里有多少让自己铭记终生的人物和画面?这样的问题,答案其实是不言自明的。
前方的灯塔清晰可见,而路就在脚下。广大军队文艺工作者只有真正从思想上引起触动,把对军队建设的深刻思索、对军营生活的深厚情感、对基层官兵的真诚关注都融入到自己的创作当中,才能把深入军营体验生活的刚性要求化作现实的创作成果,才能把强军实践的历史进程通过一个个优秀作品向全军、全社会呈现出来,才能让艺术的魅力更加深入地浸润到官兵心中,激起强军兴军的强大精神力量。
六
2013年,解放军总政治部推出的《强军战歌》在很短的时间内唱响了大江南北的座座军营,而且把强军的精神注入了官兵血脉。这一现象说明这样的作品在当前部队有着强烈需求,同时也让人反思:为什么近年来军旅歌曲创作数量不少,而像《强军战歌》这样能传得开、官兵作战训练用得上的作品少之又少?面对这样的发问,总能听到这样一种声音:军事文艺受外来文化的冲击太大,以至于被其他声音所淹没。然而,这是问题的根本吗?
“创新是文艺的生命。文艺创作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同创新能力不足很有关系。”习近平总书记的话切中了当前文艺创作中一个急需突破的现实问题。
直面挑战方显军人本色,创新之路才是突围之路。在文艺思潮风起云涌的背景下,我们应该有勇气探索具有原创性和鲜明个性风格的创作观念。在文艺与市场联姻、军队与地方融合创作的背景下,我们应该进一步思考如何在军营反响与社会效益中找到平衡?如何在坚守本色与市场回报中实现共赢?在信息化技术的深刻影响下,我们应该努力尝试如何将文艺创作同多媒体传播方式深度对接?如何将最新创作成果最大程度地惠及普通官兵?如此等等,都需要我们在更大范围内打破固有定势、勇于尝试,坚定地走出一条自己的路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高高擎起手中的旗帜,在强军路上不断迸发出新的力量。鹰击长空,残阳如血。当冲锋号令响彻云霄的时候,亲爱的战友,你准备好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