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综述 >> 年度综述 >> 正文

军事题材报告文学:现实考量下的深层思考与使命(常晓军)

//m.zimplifyit.com 2015年01月30日09:42 来源:中国作家网 常晓军

  回眸刚刚过去的2014年,军事题材报告文学始终以传播正能量为主旨,灵活便捷地为时代高歌、为人民书写,坚守着英雄主义的精神品格,反映着军 队的变革,不断刻画和表现着军味、兵味、战味的气息与魅力。这种敢于直面当下的使命感、责任感,鲜活地表现出兵的生活体验、兵的崇高感悟、兵的心声倾听, 不禁让人心潮涌动。以“中国梦、强军梦、我的梦”为主题的系列征文作品更是将视点紧紧汇聚于兵的世界,凝重坦诚地呈现生命的担当与思考,以及强军兴军的激 情梦想和守望中的灵魂所在,表现出一种人性的激越和感动。

  时代精神与题材开掘

  沉淀与反思2014年军事题材报告文学,可以更多地看到对爱国主义豪情的书写,饱含作家对当代军人勇于担当的责任意识和感人力量深邃的现实思 考。从这种意义上说,军人的生死交织、士兵突击的荡气回肠,既带有军营气息的审美倾向,更充满爱国为民的正能量。这种从文字中流露出的向上向善向美,其实 都是在传递“中国梦、强军梦”。如《战鹰的梦》(潘俊杰、杨东虎)就是顺应这种强军兴军梦想,书写对军营的挚爱。“为你而来,为你而战,战鹰的梦,和蓝天 有关,和幸福有关,战鹰的梦和祖国有关。”深入反映了新疆直升机大队践行中国梦、强军梦的伟大实践;《心灵的高原》(焦凡洪)刻画了藏族战士降巴克珠的强 军梦想,唱响了一曲茶马古道上的动人山歌,展现出能打仗、打胜仗的精神风貌;吕永岩的《圆梦特种兵》从战士曾铨入伍下笔,突出他从后进到先进的历程,最终 成为优秀特种兵的蜕变过程;《强军路上“追梦人”》(王瑶)则是一种以青春和生命追寻“中国梦”的军人群体,贴近时代、贴近生活,有种与心同行的感觉。还 有《箭指苍穹  圆梦飞天》(李少宁)、《踏月追梦》(杨冰、姜宁)等等,都反映出了“中国梦”召唤下的矢志打赢、练兵备战的激情。

  中国梦蕴含强军梦,强军梦支撑中国梦。封雁的《遍地英雄》深入生活,融入真情实感,人情味、生活味非常浓郁,读起来耐人寻味,也不断地满足着读 者的心理和精神需求。文章以描绘军营里一个个可敬可爱的战士形象为切入点,强有力地传达出原色魅力下的精神特征。这种特征给军事主题注入了新的活力。卢一 萍的《猛虎连长付立志》在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中,表现出付立志短暂而又丰富的人生。性情下的自然流露,是对英雄虽去、英魂长存精神的生命体验。彰显着主人 公“不恋闹市恋长沟,守着清贫谈富有,脚踏雷火不后退,面对死神不低头”的丰富形象。杨有祥的《心向长空的大兵》书写了一级军士长芮银超为提升军事技能, 苦练直升机驾驶技术的故事。接地气、兵味浓、战味重,展现出了与众不同的强军人生。王甜的《中国阿甘黎登贵》中,军人黎登贵在很短的军旅生涯中跑出很长的 距离,最终凭借自己的努力登上了世界的领奖台。基层的火热生活让这些作品不仅有了生命力、感染力,而且充满着浓郁的时代气息和军营特色。还有《“女拳王” 的军礼》(胥得意)、《前锋刀尖》(司伟宾、陈小平)等作品,均着眼实战化训练的火热战场,聚焦新军事变革的伟大实践,在表现军事创新前沿的感人瞬间,为 实现中国梦强军梦提供有力的精神文化支撑。

  作家的责任与使命,使创作具有强烈的时代感。表现在题材的发掘上,是不断聚焦高科技条件下的强军豪情和铁血状态。从表现内容上来看,最显著的是 航天文学在这一阶段的繁荣,犹如时代精神的画卷,全景式展现出军队建设和发展的最新成就。赵雁的《中国飞天梦》写了从“神一”到“神十”的历史细节,航天 人的理想、奉献和执著,还有着不为人知的情感。这部用中国使命和温度书写精神高度的军事史诗,为中国航天人树立起一面旗帜。郑键的《飞越第五空间》,以忘 我的精神,生动鲜活地表现着英雄之气、阳刚之美,奏响了航天人的强军强音。

  其次是着眼部队实战化训练,反映国防和军队现代建设,表现大数据时代军事变革的系列作品。侯善奎《车著明和他的“数据人生”》具有鲜明时代特 征,他在积极研究探索大数据时代的网络建设特点规律中,让每一组测控火箭飞行的数据都具有丰富的生命,也使得中国梦创新和内涵延伸的意义变得重大而深远; 王会甫、宋钰的《信息化战场“领跑人”》,从不同侧面表现出军队信息化建设的创新发展,着力描绘了军队全力推进信息化建设发展的时代缩影;郑键的《信息化 老虎连的博士连长》其重要意义在于让中国人有一个追梦的群体。马璟、梁景创在《黄亮最后的生命诺言》中表达出一种难得的情怀。波涛翻滚的大海上,“80 后”军官黄亮以其惊人的坚毅和果敢,在远隔万里的测量船上书写着我军科技人员的精神风貌。还有《兴装先锋侯日升》(马璟)、《红艳人生》(赵荣涛、尚彩 虹)等作品,都紧随转型实际,紧贴改革大局,写出了砥砺奋发的强军期待。这也是军旅题材报告文学的使命所在。

  现实观照与精神探寻

  传承与创新中的碰撞与交流,有着广阔的表现空间和思想内涵。何宏军的《那座雪山那群兵》中,没有太多深刻哲思,却勇气可嘉地描画出了雄浑壮丽的 果洛风光,映衬出“那群兵”以苦为乐的悲壮。这篇用日记记录自己所见所闻的体裁,写身处海拔3800米高原的深刻感受,充满着爱国之情和当代军人的勇于担 当。陈鸿圣的《徘徊独龙江》也是基于传统现实主义的定位,以英雄的寂寞对比色彩缤纷的城市诱惑,强烈反差之下,反映出武警交通部队鏖战怒江天险的时代精 神。这些丰富的表现,没有过多地探讨官兵们内心所面临的精神困境,而是以故事来彰显血性的美感,淡然而又轻松地抹去了无形中的焦虑。在纪莹的《巡逻关键 词》中,作者跟随战士徒步120多公里,穿越40多处危险路段和两座大山的始末细节,写出了边防军人身处一线的独特生命感受。这种表现英雄群体的真实,用 思想之光照亮了中缅边界的坚守、人文、历史和发展。

  在这些不凡的景致背后,始终充满着流动性的绿色之美。赵荣虎的《天路巡道兵》中,有着另种苍凉。连绵千里、白雪皑皑的天路上,巡道兵们发扬吃 苦、忍耐、战斗的精神,用忠诚和大爱把身体站成老枪的姿势,用一份坚定的执著,在高原净化灵魂,升华精神。王永清的《浪花深处》鲜明地表现了北尖岛连队的 精神风貌。还有谢鸿圣的《印痕》以洗练传神的笔触道出了武警水电部队的感人事迹。

  总政宣传部推出了“中国梦、强军梦、我的梦”征文,其中涌现出不少短小精悍的报告文学作品, 掀起了一股用报告文学助推“中国梦”的热潮。

  忧患意识与理想情怀

  关注军队发展,思考军人命运,需要作家站在现代意识的制高点上。某种意义上,这也是作家的责任所在。如谭东方的《莫斯科留学记》,是以日记体心 灵剖白的形式,真实书写了作者在俄罗斯联邦安全局莫斯科边防军事学院的留学生活。强烈的感受之下,阐释出新时期中国军人深邃的忧患意识,对于军人价值的沉 重追问,以及时不我待的强军梦想。这篇作品是对战争与和平下军人理想的思考。《心灵的高原》(焦凡洪)、《李政委的正能量》(刘平)等作品都需要在广泛的 视域进行观瞻,才可以通过人物的变化表现国家、军队以及时代的命运变化。

  写沈阳军区红蓝部队对抗的《十年一梦磨成剑》(曾剑、程成),表现随着解放军实战化训练的逐渐深入,真打实备,沙场砺兵,从千里之外跨战区机动 到大漠深处的真实对抗感。军人生来为打仗,这也从放眼世界的眼光积极探索军队建设中的现实问题,预示着军队必须居安思危,始终保持强烈的忧患意识。作品中 的批判和审视意识,无疑是作者对于当下文学性、时代性关系的真切认知。从“接地气”到“很解渴”,力求让鲜活的更鲜活,让生动的更生动,可以说,2014 年军事题材报告文学正是在这一鲜明主题的引领下,犹如冲锋号角,谱写着“能打仗,打胜仗”的精神呐喊和时代使命。

  此外,章国燕的《一路有爱》、胥得意的《透过谁的目光》等作品,都是在温婉含蓄中表现着军人的理想情怀和爱的无言,这种爱虽然细微,但还是被不 断加以表现和深化。在谌虹颖的《一诺今生》中,以别样的风格写出了战友情深。因为意外的飞机失事,同学之间相互帮扶的感人至深,人性的崇高与温情、理解和 关爱,都传达出一种强烈生命意识下的宽厚情怀。平易的写实手法,情感冲击下的重新表达,创造性地将生活的横断面表现得活灵活现。

  往事追述与人文关怀

  历史是民族和人类的集体记忆。在表现“充满激情的岁月中,有着挥之不去的眷恋”时,作家一直不断挖掘着思想的深度。如《为了蘑菇云的升起》(熊 杏林)、《核弹巨擘王淦昌》(马京生)、《邓稼先:许身国威壮河山》(许鹿希、邓志史等)等作品,具有浓郁的历史沧桑感。国家富,航天昌。《踏月追梦》 (杨冰、姜宁、郭李)、《追星逐月孙家栋》(王建蒙)等作品都围绕着建设航天强国的使命责任,将强国梦一直延伸到太空深处。航天梦铸就民族英雄梦,随着国 家探月工程、空间站、中国导航系统等关键技术的突破和完善,部队中涌现出的这群撼天动地的无名英雄群体,用生命的坚守努力弘扬出中国的民族凝聚力。 “他们不断创造辉煌,却始终保持缄默。他们在内心仰望星空,然后用前行的姿势来书写生命的色彩。”用“中国测控”把“中国奇迹”一次次写上太空,用“中国 精神”把“中国力量”一次次彰显宇宙。

  历史细节的追访中也有着反映时代的真实。张春燕的《向东找太阳——寻访西路军最后的女战士》,历时5年时间写就,被誉为“是真正难得的优秀作 品,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佳作”。《我知道西藏的天有多么蓝》(乔林生)有着独特的气场所在,通过对郭毅力灵魂深处的描写,来揭示他在高原上不凡的人 生历程。如果作家不心怀坚强和感动,定然无法表现出这份荣耀和铭记。无论是从结构还是叙事都有着特色,融合郭将军的责任和不幸,全方位表现出这位高原军人 丰富的心理内涵和人格魅力。

  无论是对于历史的反思,还是着眼于现实题材的书写,这些有针对性创作的作品中,体现出了强烈的时代价值。灾难无情,人间有爱,云南鲁甸发生 6.5级地震后,人民子弟兵第一时间以舍生取义的英雄气概奔赴震区。如罗末然、刘松的《乌蒙磅礴写大爱》展现出人间大爱,汇聚成中国精神的强大。向辉、凌 涛的《废墟上的铜墙铁壁》中,一幅幅生与死的壮美,不仅仅让读者感受震撼,更是从这视死如归中表现平凡的内心。除了表现人民子弟兵精忠报国、大仁大爱的英 雄壮举之外,陈帮和、涂灵的《鲁甸的颜色》更是独树一帜地表现出了人民子弟兵的另面可爱,以写意的手法表现了“天空蓝、天使白、救命橙、迷彩绿”,就如同 盛开在人间最美的花朵彩。在标题的设置上,无论是点染成篇,还是独立成章,读起来都可视为完整的故事,有着妙笔华章铸军魂的主流表达。而杨玺的《突围》, 更是以构布局上的独特,凸显着壮士扼腕、裂胆披肝的信念。也正是这股流淌的血脉在时时碰撞和激活中国精神,“云南挺住、鲁甸不哭”的悲壮很快点燃了人与人 内心深处的仁爱之火。

  总体上看,无论是精神向度,还是历史流变,2014年度的军事报告文学在题材和内容上仍然有着许多突破。大致可以归纳为平中见奇,淡中有浓。尤 其在自我感受和表达上一直在不断充实表现形式,在叙事中关注着军人品格和精神,带有着军队“敢打仗,打胜仗”的审美气息。作品中的真实与诚挚,传递着一种 新时期的高度和坚强,从而让读者深深感受到官兵崇高的精神、靓丽的青春。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