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百场儿童剧圆梦进校园”活动看——
公益演出的生命力(动向与思考)
学校操场风大,一阵风刮过,呛人的土腥味扑鼻而来,但孩子们紧盯着舞台车的眼睛眨都不眨。台上,王后正诱骗白雪公主吃下毒苹果;台下,几千个孩子紧张地摆手跺脚,大声喊着:“不要吃!不要吃!”简陋的舞台一瞬间变身强大的磁场,将孩子们向善、向美的信念牢牢凝聚,台上的演员们也因为孩子们的激动而激动,这是他们每场演出中最有成就感的时刻。
启动于2011年的“百场儿童剧圆梦进校园”活动,已经成了河北省话剧院的知名品牌。话剧院儿童剧团每年雷打不动地赴河北省基层学校义务演出100场,到今年已经进入了第五个年头。过去的4年里,流动的舞台车驶入全省近100个市县的460余所学校,为包括学龄前儿童、中小学生在内的近80万观众演出408场,其中,来自农村地区、偏远贫困地区、革命老区的儿童及留守儿童等占到了60%以上。哪里文化资源少就去哪里,越是偏远的学校越是优先演出,剧团逆着文化资源分布不均的现状而上,把经典儿童剧带到了那些可能从未接触过戏剧的孩子们身边。除了孩子欢迎,有时一场演出竟然吸引了几十里外的音乐教师、舞蹈教师前来观看,毕竟农村的艺术教育中像这样可供观摩的机会还是太少。
反过来,剧团本身也是受益者。岁末年初,在基层学校师生代表与儿童剧团演职人员的座谈现场,当被问及这4年来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甘苦滋味时,包括河北省话剧院院长黄平安在内的剧团人,脱口而出的竟都是“受益良多”。最有力的说明是,他们终于有能力也有动力去做原创了!在启动“百场儿童剧圆梦进校园”活动之前,很长一段时间内,因为没有市场,资金匮乏,演员流失严重,他们根本无心去做剧目原创,出于无奈,只能照搬国外剧本,排一些没有风险却也没有多大市场的剧目。而今,靠着流动舞台车,剧团像犁地一样将全省的校园都深入走了一遍,把演出当作最好的检验,几十万学生的面对面接触和厚厚一沓《学生意见反馈表》、写得满满的演出日志,为剧团积累了丰富的观众需求调研和市场认知。他们边排边演、边演边改,4年来创作了针对不同年龄层受众的14个剧目,几乎每个剧目都经历了数十次轮番上演、持续打磨的过程。2014年新创作的青春题材校园剧《我们的D大调卡农》,以农村教师创新教学方法、提高学生英语水平为主线,讲述家长、学校、老师、学生四方对教育方法的不同认识,以及由这种不同引发的矛盾、冲突,因为表现的是孩子们的身边事、心里话、成长路,所以场场火爆,成为新剧目创作的一个成功典范。
“百场儿童剧圆梦进校园”活动,探索出的是一条公益演出之路。这种公益,不是机动的“点对点”,而是长久的“铺地图”,瞄准农村地区尤其是偏远农村地区的校园,一个也不放弃地抵达;这种公益不是以高俯低的“送”文化,而是走到观众中间去砥砺创作,与“需求”面对面来刺激“生产”;这种公益也不是靠天吃饭,坐等扶持,4年来儿童剧团在河北省内中小学校演出的成果,为它在省内甚至全国培育了市场口碑,仅2014年剧团就在北京天桥剧场和国家大剧院进行了十余场商演,也接到了2015年来自武汉、福州、汉中等地的不少演出邀约,以商演带公益,为良性的自我供血奠定基础。
因为公益演出服务的对象是孩子,故而有更多特殊性的因素在考量演出的效果,也给予儿童剧创作者更多的艺术火花。例如,如何探索寓教于乐的可能性,把儿童剧的剧目创作与课本教学结合起来,发掘教材资源,量身打造课本剧精品;再如,弘扬传统文化的剧目和表现当代校园生活的剧目怎样兼顾,怎样实现题材上两条腿走路,形式上长短剧并举;如何发挥公益演出的衍生功能,因地制宜地进行公益教学,推动偏远地区的艺术人才培养,尤其是艺术教育师资的培养……这些是摆在河北省话剧院面前的新课题,是对“百场儿童剧圆梦进校园”活动的更高要求,也未尝不是公益演出探索的又一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