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记住乡愁》让人深受启发的是,它丰富了对乡愁的认识——乡愁不只是对故土的怀念、对祖先的追思,更是一种家国情怀,是中华民族念兹在兹的精神家园,正如其中一首歌所唱,“有它就有最初的方向,未来会绽出耀眼光芒”。
比如第十集《钓源村——节义立家》,说的是江西吉安欧阳氏家族的故事。欧阳家族自唐末以降一直居住在这个山川秀美、土地肥沃的山村,1000多年来,40多代人,人人自幼都要接受“启蒙礼”,牢记祖先立下的“文章节义,清白做人”的家训,并养成“以忠事君,以孝事亲,以廉为吏,以学立身”的道德节操。宋以来,钓源村人才辈出,其杰出代表就是北宋大儒欧阳修。所谓“三千进士冠华夏,文章节义堆花香”,说的不只是这个村庄的人才鼎盛,更是功德与品行的兼备。欧阳族人不论做官讲学,还是经商务农,都把“节义”当作自己的道德准则和处世原则,注重个人品行,这种对道德的自觉追求已经融入他们的血液中。
钓源村的故事是中国传统美德“忠孝节义”在民间代代相传的一个缩影。中国传统社会是熟人社会,乡里乡亲,你来我往,言传身教,刻骨铭心。伴随着人与人之间长久交往的,还有中国传统美德的长久普及。从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来看,这种伦理精神对于凝聚民族共识、捍卫国家统一和延续人类文明是须臾不可缺的。得益于这种伦理精神的浸淫,人们才会时刻怀有“举头三尺有神明”“莫做坏事、多做善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等意识。得益于这种伦理精神,一个人无论官当多大,学问做多深,或者只是一介布衣,在面对大千世界的各种诱惑时,都能在内心筑起一道“防火墙”,不人云亦云、随波逐流,反倒是出污泥而不染,坚守做人的本分,磨炼出人格的高尚。
由此来看,乡愁不只是对故乡的眷念,更是对被人渐渐忘却的一种道德教化、一种精神家园的追寻和回归。记住乡愁,记住的也不仅是对故乡的情感,更是我们安身立命的根本。
当然,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在发掘优秀传统道德伦理资源的同时,不能简单地“颂古”“复古”,而是要在诠释、继承传统文明的过程中,有分析,有批判,敢于吸取精华,去除糟粕,让传统文化适应当今时代的需要、人民的需要。尤其是要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根基、几千年来确立的做人做事的根本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起来,提高全民族的道德水准,为解决当前人类共同面对的精神危机贡献出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