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美术 >> 美术动态 >> 摄影报道 >> 正文
“神在何处与我们相逢?我们得以用什么方法和途径了解神圣的地球?”这是摄影家简庆福为何俊杰《神眼》一书所写序言的头一句,在我看来,它也是人类向外层空间发出的又一次天问。
说来,认识何俊杰的时间并不长,坐下来聊也就那么三两回。不过,那本《神眼》给我的印象则不浅,除了气势和意蕴的震撼,这位仅靠飞机舷窗看天下的业余影人几年内能拍出这么一本动人、独到的光影画册,里头的精神与意志不能不深深地感动我。
自1858年纳达尔驾驶热气球在巴黎上空进行航拍,人类便开始借着上帝的翅膀,像鸟一样俯瞰大地了。当然,这猝不及防的腾跃,也让原本那些毫不起眼的物体、景象和视觉审美的各基本元素——色调、形状、光影等,转瞬间都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有的更是直逼心灵而来,给我们的审美带来了许多陌生和诧异。不妨拿何俊杰的代表作“神眼”来说吧,从画面看,这是由云雾和冰川构成的别样的“眼”,因高悬在天,似眼又非眼,故名“神眼”,可我想,作者的心里一定还有一只眼,那便是他为之痴迷的外空摄影乃至整个人类探索行为的窗口和路径,那才是真正的“神眼”。
虽说航拍的常用手法是纪实,可不同艺术家的神眼还是各有视角。其中既有对传统线条、韵律等审美要素的路径依赖,也会受制于当时飞行器的高度。这样一比,何俊杰的题材与方式具有十足的个性。
有人说,摄影是用第三只眼睛看世界。不过,在主客观世界之间,这只眼常常是很难公允的,一般多偏向于主观世界,毕竟相机在手,离人比较近。可何俊杰却有意无意地都在超越着这种预设,不论哪里,都任凭镜头跟着飞机,无怨无悔。
高度无疑是航拍艺术的第一要素。但只有到了绝对高空,人才能有效摆脱地面视觉的经验定势,激起自身对天人关系的透彻感悟和对艺术创作的原始冲动,通过宽大的视角,真正展示属于航拍的生命体验和内心感动,最终达到不断完善人类空间想象的目的。虽说他的机会大多依靠公务之余,可出手的高度却常常在万米以上,像《龙脉》《孕育》《岛的守望》《远古的巨蜥》以及《长江的另一种表情》等片子,我猜都是这一高度的杰作。不过,就像风筝,飞得越高,自我节制越困难。
如果说飞机是今天常人视觉所能到达的最高空间,那航拍则无疑是人类艺术迄今为止最为壮美的创举,虽说没有谁不想借一双神眼一览天下小的,但何俊杰的航拍艺术给我的第一个启迪却是用平和的眼去看自然。
在一般人看来,画布上的创造,大多应该是时间磨出来的艺术,无论是手中的精雕细刻,还是脑子里的灵机一动,无论是一幅画、一个流派,还是整个绘画史,都是这样。而何俊杰的航空影像则不经意地给了人们一种震撼,一种由机械带来的震撼。他把从超现实主义、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印象主义、抽象主义这一段艺术路径在几分之一秒的时间里用空间的距离表现了出来,让人们一下子便感悟到了许多深刻的东西。
从文化的角度来把握,他的抽象摄影有以下几个特性:
第一,抒情抽象。一般地说,抽象主义作品分为两类:一类是蒙得里安的几何抽象,它是尽量地以简化的方式来描述真实题材,也叫冷抽象。另一类是抒情抽象,也叫热抽象,它是将色彩表现推向极致,最大限度地弘扬人的精神、灵魂,强烈地抒发人的主体性、自主性,通过富有旋律的笔触、色块和肌理、质感表现人的主观心理感受。《道祖之揖》《神灵福佑》基本上都属于这一类。
第二,老庄哲学。老子曾说过:“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这就是说,最美的形象是没有形象。从高空俯拍,最重要的便是在纷繁复杂的地球表面敏锐地发现各种不寻常的颜色、形状以及线条等,可因为距离问题,航拍的成像往往朦胧含混,斑驳幻化,这样一来,便使得原本镜头所对准的物象也变得个性和夸张起来,用何俊杰自己的话来说便是:
当你在万米的高空看地表时,那些原来十分清晰实际的物体都变成了色块、线条,这时候可以让你发挥想象的空间是很大的,比如,那些蜿蜒的河流变成柔和的曲线,你可以想象成人的脉搏,那些海域、群岛,以及消融的冰川也会形成一些有趣的图案。当然,这些是需要细心观察得来的,当发现契合我内心理念的意象图案,就赶紧拍下来。
第三,宇宙秩序。说到底,何俊杰还是一个宇宙生态主义者,讲究万法自然,天人合一,他相信自然界存在一个简单和谐的规律在支配万物运转。他航拍的梦想就是解开大自然的密码,参透大自然的运转法则。虽说每次拍摄他都能任由自己的思想天马行空般地驰骋,虽说每次看到的景象都出人意料地不同,但这也恰恰让他捕捉到大自然的各种精彩与尴尬,来实现它的生态文化思考和批判。
这些大概便是他航拍艺术独到的思考和语言,也是他的影像最精彩、最诱人的地方。
记得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捷悟》曾用“三十里”的空间距离来描述曹杨之间的智慧间隔,那么,用“机械”来区别何俊杰与画笔抽象主义的差异,想来也该是一个不错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