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交流 >> 中外文学交流 >> 正文
歌德,世界文学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人,此前我国曾有三个版本的译文选集。7日,新中国成立以来德语界承担的最大翻译工程——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歌德全集》翻译”在上海外国语大学启动,汇集国内德语翻译领域精英,预计耗时10年左右。
今天,我们为何重译歌德?
《少年维特之烦恼》、《浮士德》都是歌德在全世界知名的作品。然而即使在德国国内,也很少有人知道,如今流传的版本大都经过歌德自己的“修订”。例如,在《少年维特之烦恼》创作中,歌德写进了不少自己的真人真事,初版后出于种种考虑,修改后发行了第二版。
《歌德全集》翻译项目首席专家、上海外国语大学德语系教授卫茂平介绍,经过海内外专家的反复比对,最终选定的翻译原版为法兰克福版《歌德全 集》,这不仅是目前收集歌德作品最全的一个版本,而且还涵盖了大量海外学者对歌德的研究和注释。无论是 《少年维特之烦恼》还是《浮士德》,都将翻译“最初版”和“修订版”,让更多读者全面欣赏歌德这位文学巨匠的文思风采。
据悉,此前国内的三个译文选集,分别是6卷版、10卷版、14卷版。此次计划出版的《歌德全集》中译本规模预计在3000万字左右,约40至 50卷,翻译的内容涉及其诗歌、戏剧、小说、自传、游记、日记、书信、谈话、美学论著、自然科学研究论著、文牍和歌德完成的翻译文字,同时包涵《歌德全 集》笺注的选译。
我们需要一个完整的歌德
“歌德是德国文学振兴的重要力量,对他的全方位研究、译释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当代世界文化”,参与项目的中国社科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叶廷芳认为,向汉语世界介绍一个完整的歌德,意义正在于此。
值得一提的是,项目团队中,不仅有翻译专家,更有科学史专家参与,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方在庆就是其中之一。他介绍,歌德不仅是诗 人、文学家、国务活动家,在矿物学、医学等自然科学领域,也有许多探索。当年,他与物理学家牛顿在“光与颜色”上的一番论争,如今已是人类探索未知过程中 的一段佳话。
◆翻译:
解释这世界,努力诠释未来
歌德始终关注中国的文学创作。1827年,歌德78岁,这一年正是他一生创作中最后一个兴旺期的开端。他完成了《威廉·迈斯特》第二部和《浮士 德》第二部;这一年也是他接触中国文学作品最多的一年。在他晚年与友人的对谈记录中,他这样说:“我们和中国人的思维、情感,没有距离。”
“翻译的意义,从来不仅止于从语言到语言,更是解释这世界,并努力诠释未来”,项目子课题负责人、上外党委书记姜锋博士说,上世纪20年代,郭 沫若就提出,希望整合翻译力量、在国内出版歌德全集中译本。直到将近100年后,一代翻译大家的学术夙愿才等到了“天时、地利、人和”。这项规模浩大的学 术文化工程,目前吸纳的中德两国名家学者规模达80人左右。
据《解放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