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年前,全民族对于文化遗产保护的自觉意识都还处在萌芽状态,很艰难。但是今天,从中央最高领导到普通百姓,对自己的文化遗产的认识已经非常成熟,重要标志之一就是这部纪录片《记住乡愁》 。当然,除此之外还有很多相关的保护工作已经在进行,住建部搞了乡村保护,文化部、文物局、国家图书馆等等全方位地进行民族优秀文化遗产保护,从理论到实践,已经走在了前面。
我曾去日本参加一次非物质文化遗产研讨会,日本的学者、教授听了中国代表的发言后,当场质问日本文化厅官员,“中国走在我们之前了,中国在全方位地文化复活、复兴,你们都在干什么? ”我国对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保护,是自上而下的,这是全民族珍惜自己文化根源的结果。所以,现在我很感慨。当时我们还担心,怕我们的年轻一代“70后”“80后”“90后”忘了乡愁,忘了我们的遗产,担心我们的文化被转化了,进入别人的逻辑,如果是那样我们还能自称为中国人吗?但是今天看来那时的担心都是多余的,我们已经更加理性地展开了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
其次,我很感动。出乎我意料的是, 《记住乡愁》选择的村落,既有经典性的、进入了各类遗产名录里的村落,还特意避开了很多喧哗的、过分商业化的村落,这样选择非常值得赞许。
在这部纪录片里,我看到了乡间所保存的我们最优秀的工艺技术,及我们的文化艺术、伦理道德、中华民族的情感,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我们这个民族的重情重义。摄制团队善于利用形象的东西来表达抽象的民族,所以《记住乡愁》是形象化的、生活化的,温暖人心的作品。观众看到这部片子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村落文化保护会有一个普遍的认识,我们保护的不单纯是一大堆的房子、街道本身等,更要保护我们的文化,这是我们精神的原点、出发点。
纪录片中不是只涉及到了环境、旅游,还有学术的氛围,如精忠报国、爱国主义获得了我们强烈的认同感。我想,今天的社会价值应该从人们生活当中最确切的部分开始,重建和谐社会。我们常听到国人道德滑坡的说法,这或许与西方道德价值观正在冲击着我们新一代有关,然而在这部纪录片中,我看到的中华民族文化是渗透在我们的舌尖上、服饰上、戏剧中、祠堂里的。这也为我们搞文学创作提供了很多重要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