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交流 >> 中外文学交流 >> 正文
读卡尔维诺的《美国讲稿》时,我仿佛置身在他为哈佛大学备下的六场讲座中,眼睛里淌水似的过着一个理想主义的人的一生。卡尔维诺以他的从容、善感,尽着对社会的责任。
卡尔维诺说:“如果人类没有一部分人性格内向,对世界的现状很不满意,如果没有一部分人盯着不会发声、不会活动的文字整天整天地苦思冥想,那么 文学自然也就不可能存在了。” 谁要是立志做一个作家,多写一天都是一种胜利。连卡尔维诺也不得不承认,作家的思考太过敏捷。他拒绝“讲些意义平淡、没有棱角的话语。这些平庸的话与新情 况发生撞击时,决不会产生任何火花”。他要火花,要内心的力量有所呈现。他追求语言的精确,不虚无、不高蹈。他会将最丰富的含义集中到一座城市,把各种思 想、经历与假设存放在一片土地懂得生文学之火来取生活之暖。
卡尔维诺写短篇小说而不是长篇,不是因为他偏爱,而是因为他不确定,是某种特殊的记忆令他与众不同。他不希望读者在他的作品里长久驻足,他希望 读者以他的知识和思想做踏板,无休止地增加自己的阅读量。《美国讲稿》诞生于1984年。30年过去,他讲稿里的内容和现实交叠着成长。他早就说过:“我 希望的是写许多有关宇宙的传说与故事,篇幅只有短诗那么长。在未来更加繁忙的时代,文学应该像诗歌或思想那样高度浓缩。”我想“短小”之所以成为他的选 择,是因为他明白,深入浅出是袒露真相的最佳方式。一个几十年前的作家,知道自己不能回避未来世界的变化,他为文学留余地的方式,是“把预先构思的努力和 诗歌般的不可思议融为一体”,是“尊重事物不用语言传递给我们的信息”,是“到最后那句话到来之前,总还有什么别的话要说”。他知道文学的魅力沉淀到最 后,只能作为人类的一种偏爱。不要对文学的处境抱以太美好的想法,只是要给很多人机会,意识到没有文学,我们会活得挺荒凉。
真正的作家,他老老实实地写,因为很怕被别人看作“一个人”。他们心里养着一群人,其间包括刀光剑影和湖光山色,包括花鸟鱼虫,包括加减乘除。 卡尔维诺也是如此,他的力量是由内而外。我不知道卡尔维诺选择文学的真正原因,是他把文学想象得太好了,还是说文学一眼看透他是一个经得起长久的人。他的 《美国讲稿》是用自己几十年的文学见解,告知有缘读到这本书的人,不要对精神世界冷眼旁观。他在文学之路上跋涉一场,留下的当然不止是一本书或几本书的见 解。但他已经不可能露面了,我们只能从书中获取关于他的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