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舞台 >> 舞台人物 >> 正文

玩味“冷张火丁”掀起的“张火丁热”

//m.zimplifyit.com 2015年03月16日09:48 来源:中国艺术报 刘巽达
张火丁《锁麟囊》演出剧照张火丁《锁麟囊》演出剧照

  张火丁何许人也?乃京剧界程派青衣之翘楚。虽为翘楚,毕竟是在京剧行当,在戏剧普遍委顿的当下,能“火”到什么程度?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就在近日上海大剧院的演出中,张火丁用她的一出《锁麟囊》 ,引发了如沸的观众热潮。临演出结束,大幕关上又拉开五次,在三度谢幕之后,张火丁以一曲连唱带舞的《春闺梦·被纠缠》酬谢全场观众,但观众仍意犹未尽,引得现场观戏的记者事后不约而同写道“远非火爆所能形容” 。

  岂止在上海大剧院,张火丁的每次演出,几乎都是火爆轰动,一票难求。张火丁还有一个称号是“京剧第一票房青衣” 。2007年,她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个人演唱会,4500张门票在数天内销售一空。2010年,她在上海天蟾逸夫舞台的两场演出,总票房达80万元。2014年4月,为结婚生女蛰伏了四年的张火丁在北京长安大戏院复出,演出《锁麟囊》和新编剧目《梁祝》 ,前者只用了一天,后者仅用了两天,戏票就迅速售罄……此番,就连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李蔷华都连看两场,并感叹道:“火丁真火!她的粉丝很多。京剧演出都像这样就好了。 ”戏迷的热情与疯狂,印象中只有上了年纪的老观众才会拥有,而像张火丁这样“老少通吃”的,殊为罕见。张火丁迷里,有很大一部分是之前不看京戏的年轻人,他们还专门建了一个叫“火之丁丁”的网站,方便“灯迷”交流心得——这个,就值得特别说一说了。

  在京剧市场低迷的今日,原本对京剧毫无感觉的年轻人为何会如此追捧张火丁?“张火丁热”的背后究竟潜伏着怎样的文化密码?追究下去,发现各路专家的解读几乎趋同:正是因为有一个“冷张火丁” ,才会造就“张火丁热” 。

  此话怎讲?不妨听一听中国戏曲学院教授、戏曲理论家傅谨的分析:“张火丁可能是她的同门里最懂得收敛与节制的一位,而恰恰因为懂得‘度’的把握与控制,她能够举重若轻、游刃有余地把程派唱腔里那些前人未曾充分发掘出来的细微之处,展现在观众面前。 ”这是从艺术角度阐释她的“冷” 。持相同见解的不止一两位,他们喜欢张火丁,“不是因为她在舞台上比别人做得多,而是因为她比别人做得少” 。许多戏迷都评价张火丁是“天生的青衣” ,以简胜繁,以静制动,以柔克刚,这也正是程派的精髓。然而,在哗众取宠、飙高制胜盛行舞台的当下,这样懂得克制和收敛,不过分、不刻意的演员,实属难得。正因其难得,才凸显其宝贵。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尚长荣说:“现在一些演员,包括一些老旦都在喊调、飙高音,以此向观众‘讨掌声’或‘等叫好’ 。如果程砚秋、杨宝森活到现在估计会被他们气死。唱旋律的时候首先是顺耳、悦耳、好听,要有真情,往往有时候表真情的旋律并不一定很花哨。旋律简单,演员也能唱出心声来;旋律过花,就容易有讨好之心。这个是可怕的。 ”这是行家之言。而真正优秀的艺术,观众是“懂”的。其实这种“飙高音”在音乐节目里更是司空见惯,泛滥成灾。究竟是音乐界影响戏曲界还是反之,咱们也没兴趣追究,要紧的是找回艺术的本真面目:高音也好,低音也罢,各有各的魅力,关键是要得其所哉,一味“飙高” ,骗骗外行于一时,久而久之也会审美疲劳,露出剑走偏锋的马脚。

  除了艺术表现上的“冷”之外,张火丁的“冷”还表现在处世方面。她在台上台下都能守住一份清净,不会因为火爆与热情而改变初衷。她的初衷是什么呢?就是“戏为上” 。她并不一帆风顺的学戏过程,一步一个脚印的成长历练,成就了她不同凡俗的气质。张火丁的好学、钻研、执著、低调,缘于她植根心底的“戏比天大” 。她只惦记“做好演员的本分” ,而不“惦记市场” ,一年就演个十几、二十场,并不是一味“满足市场需求” 。她在演出场次的安排上很有自制力,并不会因为票房好而增加演出频率。她不会过度消费自己,透支自己的市场号召力。这种节制,使她一直保持了观众心目中的新鲜度,让观众有一种神秘感。与其说这是一种刻意的“饥饿营销” ,不如说是一种“歪打正着” ——当你“专心艺术不问市场”时,市场的选择反而彰显了“艺术倾向” 。这是值得玩味的。

  如今对演员的要求,不仅是台上会唱会演,台下也要能说会道、长袖善舞,这似乎成了一个演员成名成家的通行法则,但张火丁却不谙此道。作为一个名角,她不仅台下不善言辞,每次演出还都非常紧张,哪怕是滚瓜烂熟的剧目。这种“紧张” ,正是源于对艺术的一丝不苟。她甚至不和热情戏迷“频频互动” ,始终保持本分低调的风格。一个戏曲演员,假如将大把精力放在“功夫在戏外” ,巧于周旋,吸纳拥趸,而忽视了“内功”的精进,到头来,观众会残酷地将之抛弃。张火丁想必深谙此理,加之内敛节制的性格,所以才有了今天的“文化奇观” 。“张火丁热”的现象表明,不争不抢、低调做人、认认真真唱戏的演员才是观众心目中的“好角” 。同时也证明了,戏曲的式微并不是“必然的结果” ,戏曲缺乏观众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我们缺乏一大批像张火丁这样的优秀演员。民族戏曲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假如戏曲从业者都能用其艺术才华把精华部分尽情呈现,让观众深受艺术感染,同时解决好“继承和创新”的问题,一个万紫千红的戏曲之春是可以期待的。说到底,民族艺术是一个民族文化基因的组成部分,只要你足够优秀,足够打动人,怎么会没有观众呢?

  因此,这样一个“冷张火丁”掀起的“张火丁热” ,值得我们再三玩味。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