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电视 >> 资讯 >> 正文

深深触及“打酱油”的路人心态

//m.zimplifyit.com 2015年03月18日10:19 来源:中国艺术报 张成

  电视剧《别让我看见》反映见义勇为事迹,专家认为作品

  深深触及“打酱油”的路人心态

  于3月9日在央视一套黄金时段播出的电视剧《别让我看见》是近年较为少见的现实主义题材作品,它集中反映了当代见义勇为行为中可歌可泣的人、事和精神,在现实生活中关于见义勇为的事迹很多,这些英雄们用平凡彰显美德,用善举打动人心。同时,观众也看到一些见义勇为的行为得不到认可,一些英雄流血又流泪的情况发生。“创作《别让我看见》是希望用电视剧的艺术形式挖掘见义勇为的故事,传扬见义勇为的精神,弘扬时代正义之风。这部剧可以让观众直观感受到见义勇为的力量,唤起老百姓的正义感,对国家、对社会担负起一个公民应有的责任。 ”日前,在中国视协、央视电视剧管理中心联合主办的《别让我看见》创作研讨会上,总制片人刘燕军如是说。

  《别让我看见》是根据见义勇为的真人真事改编而成的,故事起伏跌宕,情节紧凑严谨。别出心裁的是,电视剧在每一集开头加入一些来自全国各地的见义勇为英雄模范的采访视频。这种即时性采访内容的加入不仅是对见义勇为精神最有力的表达,而且虚实相生,强化了电视剧的艺术感染力。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名誉主席李准首先肯定了这一片头设计,他认为这种设计第一是新鲜,第二是增加了电视剧的即时性,而且被采访者的话语都很朴实,更贴近观众。此外,他还对这一设计提出了建议。李准说:“每一集片头,对每个人的采访都应该有侧重性,可以通过采访的问题体现出侧重点,让观众明白被采访人的表达重点,而且这个重点最好跟电视剧的内容贴合,这样,每一集就都有了指向性。比如剧中的主要人物刘玉生,他退休后,就从警察变成老百姓,如果说过去抓坏人是执法,退休后再抓坏人就变成了见义勇为,这种身份的转化对刘玉生来说是新的,对观众来说也是新的,这在过去的公安题材和法制题材电视剧中没有涉及过。如果能加入对类似的英雄模范的采访或者相关问题的采访,就非常具有典型性。 ”

  英雄们在见义勇为的那一刹那往往是来不及思索,该出手时就出手,而电视剧是讲究因果叙事的艺术,如何能把这一刹那的行为以电视剧的载体表现出来,是本剧的一个创新,即把见义勇为的行为镶嵌到警察的破案过程中,既有警匪斗智斗勇的紧张感和刺激感,又能充分体现见义勇为精神的内核。 《文艺报》艺术评论部主任高小立说:“电视剧的核心是要在故事和典型人物上做文章,该剧把几个见义勇为的故事与一起银行抢劫案的侦破交织在一起,把见义勇为的英雄们镶嵌在刑侦剧的类型化叙事中,让侦破银行抢劫案贯穿全剧,剧情环环相扣,跌宕起伏。如果说能让观众看进去的是故事,那么让观众记住的一定是人物。剧里的几个人物都具有典型性,如转换身份后的刘玉生,如‘富二代’李凯,还有田建明,这个角色像一个在民间见义勇为的大侠一样,非常有亮点,而且贯穿始终,在推动故事发展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包括反派郑文辉也很出彩,他的狡猾也磨炼了我们的刑警。 ”

  《别让我看见》的积极意义还在于将法治建设和道德建设融接在一起,直面并探索了中国梦内涵中社会建设的时代课题,关注社会现实的视野中蕴含着历史焦点,对义利之辨做出了具有时代特点的理性回答。 《人民日报》文艺部主任刘玉琴认为,这部剧体现了一定的哲理性思考,实际上体现了对见义勇为行为的深刻认知,见义勇为是很可贵的,但是要讲策略,要冷静,不要鲁莽,不要造成不必要的伤害。对社会群众来说,见义勇为看起来是在帮助别人,说到底是在帮助自己,对见义勇为的患得患失或者冷漠自私就是在做罪犯的帮凶,从这个角度看,这部剧是理性的,让观众直观感受到见义勇为的力量。中国视协理论研究部主任赵彤对此深表认同:“ 《别让我看见》的现实深度体现为两点,一是深深地触及了当代中国普遍存在的犬儒主义价值观,其具体表现就是‘打酱油’这个词所代表的是路人心态,二是关注见义勇为行为的可持续性。 ”另一方面,剧中对法治建设的描述与道德建设相辅相成。高小立说:“这部剧传达出了法治精神,前20集的重点就是调查取证,尽管警方知道犯罪者是谁,但苦于没有证据也不能抓他。至于见义勇为,也要在法治框架下来实现,比如有几个年轻孩子一起抓一个小偷,狠狠地揍了这个小偷,他们认为这是见义勇为,殊不知已经构成故意伤害罪了。尤其是田建明率领的民间见义勇为小分队,非常有热情,但是如何处理见义勇为和法律的关系是需要深入思索的。 ”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