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电视 >> 资讯 >> 正文
电视剧《信访局长》自3月9日在央视电视剧频道播出后,看到社会的反响和观众的好评,我心中的一块石头终于落了地,对于一个编剧来讲,选择这种题材本身就是冒险,它不属于当下热播剧类型,但我还是愿意在创作上有所突破,更多地去关注和反映社会民声,讴歌时代精神,而针对信访局这个在社会上有争议的部门,如何真实地去挖掘人物、事件的故事,避免脸谱化人物和高大上说教,确实是个挑战。
当初接这个题材时,很多人说别写这个,这种主旋律题材既不叫好也不叫座,尤其信访是个特殊部门,写出来也不一定有人拍,拍了也不一定敢播出。很多人对主旋律作品确实存在误区,其实这是概念上的错误,我认为主旋律作品应该叫正能量作品。
为了创作剧本,我带着学生走进了某市的信访大厅,将搁置在上访人心头的一封封信打开,倾听着上访者与信访工作者的心灵对话,搜集了大量的素材,开始了长达四年的探寻信访之路。
可以说,这次的创作之艰是难以想象的,与一个个上访人面对面去交谈,被他们心酸的故事所感动;同一位位信访工作者去交流,他们用心解答……如何把握人物和事件,将这些困扰老百姓的案件艺术地再现,我遇到了很多困难。信访有信访条例,信访局解决上访案例时要依据信访条例的规范语言,更要熟读各行业的法律条文。将这些语言转变成生活化的语言,也颇费工夫。
剧中信访局长钟军这个人物年龄我设定为50多岁,因为在一线工作的信访局长大多是这个年龄,我参考了国家信访局提供的全国20多位优秀信访局长的个人经历,并采访了全国优秀信访局长、沈阳市信访局长陈国强,被他鲜活处理信访案件的故事所打动,最后决定以他的故事为基本原型,浓缩诸多信访局长的典型形象,创作出了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情节和人物,并通过艺术加工构成了该剧的主体框架。
我认为《信访局长》不仅仅是一个写信访案例的戏,更要通过写信访干部的人物命运,将信访案例作为本剧的一个线索,来充分体现信访干部的精神世界。几乎所有高收视率的电视剧都以写人为主,以事件为辅,所以我将故事的主线紧紧围绕在信访局长钟军这个人物身上。只有把人立住了,故事才能立住,观众才能坐住。
钟军这个人物在工作中是一位雷厉风行、办事不拖沓,心中时刻想着“我也在党旗下宣过誓”的优秀共产党员,对上访人敢于表达自己的情感,与他们交心做朋友,没有官架子。而生活中他的妻子病重,因处理紧急上访案,妻子病逝都没能见最后一面,儿子与他反目成仇。面对家人的责怨和上访群众的误解,他默默地承担着一个丈夫、一个父亲、一个信访工作者所必须承担的重压。
创作中,我带着学生一个人物一个人物地分析,一个事件一个事件融入剧中去,挖掘每一个能感动人的案例,从最底层的人民群众中寻找最贴近生活的事例,遇到不明白的案例就请教信访局的工作人员,也带着各种疑惑去信访大厅实地找素材,与上访群众交流、找灵感,完全将人物平民化,力求故事的真实性,以感人的事件情节拉动剧情的深入。
剧中有几个事件和人物在创作时令我万分感动,其中钟军对上访跳楼自杀女工沈静的人文关怀,对林芳丈夫被冤打致死而遗留问题的解决,对抗美援朝老兵吴川在生活极度困苦情况下的帮扶,对信访处长陶然的默默情感,都刻在了作为创作者的我的心中。
创作吴川、钟军的父亲以及陶然的父亲这三个老兵的故事,更令我记忆犹新。他们时刻牢记当年老区人民推着小车将中国革命推向胜利,以老共产党员的身份坚守着国家的责任。剧中我设计了两个重要道具——一个皮制的红心和一个“献给最可爱的人”的大茶缸子。红心是老兵吴川匿名赠送的,始终放在钟军的办公室里,作为座右铭提醒着钟军,心的天平倾斜在那里;而大茶缸子寄托着三个曾参加抗美援朝老兵对国家的希望,是震撼灵魂的道具,三个老兵身上散发着高尚的人格魅力,凝聚着强大的社会正能量。
(羊驰 电视剧《信访局长》总编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