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美术 >> 美术动态 >> 视觉前沿 >> 正文
被誉为“现代艺术之父”的保罗·塞尚,1839年出生在法国普罗旺斯地区的埃克斯市。
父亲是一位银行家,他非常希望儿子能够子承父业,可塞尚偏偏酷爱艺术。父亲愤怒地对他说:“天才往往死路一条,有钱才能活下去!”而塞尚却悄悄地写下了:“身为银行家的父亲悲哀地看到,在他的柜台后面,诞生了一位未来的画家。”
塞尚22岁时,终于说服父亲来到巴黎学画。在这座五光十色的艺术之都,各种风格流派令他眼界大开。他如饥似渴地学习素描,参观博物馆和沙龙展,并引起之后成为印象派重要画家的毕沙罗的关注。后者独具慧眼,初识塞尚,便被他充满力量感的人体素描所吸引,此后始终给予塞尚真诚有力的赞赏、鼓励和支持。
然而,巴黎艺术圈无休止的喧嚣与争斗,却让塞尚难以忍受;他那浓重的外省口音和举止,也常常遭到周围人的嘲弄;报考巴黎高等美术学校又没能通过。无所适从的塞尚,频繁往返在巴黎和埃克斯之间——他需要巴黎丰厚的艺术资源,更喜欢安静平和的故乡。
塞尚性格孤独,不善言辞,在巴黎艺术家经常聚集的咖啡馆里,他往往坐在角落一言不发,即使遇到相反的意见,也只是突然站起来不辞而别。他喜欢与毕沙罗等印象派画家们切磋绘画技艺,一起到巴黎郊外写生。他欣赏德拉克洛瓦的浪漫主义和库尔贝的现实主义作品,也深受印象派色彩解放的影响,更崇尚古典主义的严谨造型。如何将这诸般精华,纳入一种新的结构秩序中,他开始深思。
文艺复兴以来,绘画空间几乎被焦点透视法一统天下,塞尚要使这一法则“服从于绘画自身的平面结构”。
他认为“大自然呈现的一切都在变化中,因此,艺术要在各种表象下,发现和表现出它的永恒感。描绘的对象无论是一个苹果还是一张脸,对画家来讲都只是一种凭借,目的是线条与色彩共同演绎的和谐画面”。比如画模特,他经常让模特摆好姿势,先仔细观察,然后让模特离开再开始创作——因为激发塞尚兴趣的不是模特,而是绘画自身。他坚持:“绘画不是盲目的复制现实,而是寻求各种关系之间的和谐。”塞尚从不局限在某一种风格或题材里,始终对风景、肖像、静物等进行全方位的尝试。他善用浓厚的色彩凸显对象的质感,有意淡化明暗而强调色彩之间的对比,他认为:“对象是从色彩的相互关系中体现出来的。”
塞尚参加了1863年的落选作品沙龙展和之后1~3届印象派画展,均因粗犷陌生的画风,饱受媒体和观众抨击,送选沙龙的作品也屡遭拒绝。他看到,评审委员们宁可要那些在每一届沙龙都出现的可有可无的东西,也不肯接受自己大胆创新的作品,还嘲讽他:“不仅是用刀来画,而且是用手枪来画!”这些颇使他愤怒并感到困惑,常常怀疑自己的技巧不够完美,难以表达出内心的感觉。
他越来越长时间留在故乡。在那里,塞尚只管埋头创作。他已经不满足于印象派只追求眼前光与色的瞬间真实的描绘,而是深入研究对象的本质结构,在画布上寻求具有永恒意义的“真实”感。他画得很慢,似乎要通过不少困难才能表现出内心的“感觉”。
经过长时间潜心思考和实践,塞尚在作品中用坚实的造型和生动的色彩,建立起自己高度概括的结构秩序。他的静物画极具创新价值,有意识突破焦点透视,力求平面化的结构和谐。为了增强画面效果,他大胆尝试了传统绘画中没有过的夸张和变形,如向前倾斜的桌面、果盘和扭曲的衬布等,使各种元素在美学意义上产生了新的平衡,被梅洛·庞蒂在《意义与无意义》中称为“有一种秩序初生的感觉”。
塞尚50多岁时患上了糖尿病,性格愈加孤僻暴躁,他远离家人和朋友,只有作画的激情与日俱增。他写道:“我对流行品味从不妥协,如今更不在乎外界指责,虔心作画——这才是艺术家应该做的。后人会证明我的执着是对的。”他的作品进一步摆脱了模仿自然的立体造型,更加平面化,绘画语言也更加纯粹、独立。比如1890年至1892年间创作的《玩纸牌者》,就颇具塞尚的艺术特色。画中二人相对而坐,手臂呈“W”形,中间酒瓶将他们分开左右,坚挺的造型隐喻着对峙的气氛,水平的桌面增添了画面的稳定感。如此对称的构图很难把握,稍有不慎,便会呆板、不生动,在之前的画家中很少出现。塞尚却对这种带有几何意味的图形情有独钟,运用美妙夸张的色彩结构,将其处理得格外独特而和谐。
塞尚另一钟爱的题材,是家乡的圣维克多山。从30多岁直到临终,画了七八十幅。他在去世那年给儿子的信中还提到:“这座山的变化如此丰富,我可以画上几个月,也不用变换位置。”在这个题材里,塞尚进行了各种形式的探索,大自然在他笔下重新组合,彰显出绘画自身的“真实”。
1906年10月15日,饱受糖尿病折磨的塞尚去山上写生,不料突遭暴雨袭击,昏倒几个小时后,被一辆途经的马车送了回来。第二天,他还坚持到花园里画画。10月22日,因肺部充血辞世。
他曾说过要“在自然中看出圆柱体、球体、圆锥体……”虽然塞尚自己并没有完全照此去做,但他的思想与创作,却为后来的立体主义、构成主义、抽象艺术等现代形式流派,包括20世纪初许多代表性艺术家,提供了重要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