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讲座 >> 鲁院讲座 >> 正文
在当下文坛,文学批评日益显示出不可替代的作用。批评是创作的一面镜子、一剂良药,是引导创作、提高审美、引领风尚的重要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在 文艺工作座谈会上讲话指出,“要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文艺评论工作,运用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观点评判和鉴赏作品,倡导说真话、讲道理,营造开展 文艺批评的良好氛围”,这段论述不仅阐明了文艺批评的意义和价值,提出了明确的标准和要求,更为批评家带去了启迪。
3月23日,鲁迅文学院和文艺报社共同在京举办鲁院第二十六届中青年作家高级研讨班(文学评论班)学员座谈会,大家围绕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 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热议加强和改进文学批评。鲁迅文学院常务副院长李一鸣,《文艺报》总编辑梁鸿鹰,副总编辑徐可、胡军,中宣部文艺局办公室副主任 杨玉飞,鲁迅文学院教研部主任郭艳参加座谈会。3月25日,学员们还将就相关话题继续展开讨论。
“说真话、讲道理”应成为批评的追求
文学批评在今天似乎受到比以往更多的关注甚至质疑,那么,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文学批评?学员在发言中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 讲话,深刻揭示了文艺繁荣发展的内在规律,为文艺批评的健康有序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青年批评家应牢固树立文艺为人民的价值立场,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 赏家和评判者;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传递向上向善的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把中国精神作为社会主义文艺评论的灵魂;保持明辨方向的能 力、坚守“独立”品格和“说真话”的操守、定力。批评家应心怀责任道义,以自己的独立品格点评创作,真诚表达审美情趣。一方面密切关注现实,深入生活,扎 根人民;另一方面,要特别关注文学现场中涌现的新人新作,发出自己的声音。
大家还谈到,贯彻讲话精神,就是要使批评的尊严、批评的责任成为批评家必须认真对待的问题。好处说好、坏处说坏,是批评家面对作品应持有的基本 态度。在大力推介优秀作品、弘扬文学界正气的同时,做好“剜烂苹果”的工作,“把烂的剜掉,把好的留下来吃”。与此同时,文学批评还要与今天复杂的生活经 验相融合,带着生命的质感、艺术的情思与读者和作家做推心置腹的交谈。这样的批评才会有强大的力量,这样的批评家才会让作家和读者怀有敬意。
批评是“为作家”和“为读者”的
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说是人民的文艺,这决定了中国当代批评家的职责。人民是文艺表现的主体,是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这强调了批评的人民性。许多青年批评家在从事批评之初可能会存在这样的疑惑:谁才是文学批评的读者?文学批评到底是为谁而写?
对此,饶翔认为,批评一方面是“为作家”的批评,好的批评应该是具体的而非抽象的,是丰富的而非简单粗暴的,是针对每个具体文本的评判,以及在 此基础上形成的整体评判。向文艺创作高峰攀登的难度可想而知,一个作家也许只有在诸多批评家形成的整体批评氛围中,才能找准自己的位置,找到方向感。另一 方面,批评是“为读者”的批评。批评家应该是特殊的读者,是连接作家作品与读者的桥梁,他们引导读者,影响读者对作品的最终接受和评判。
“文艺为人民”留下了巨大的言说空间,不能简单地把人民性与市场等同置换。丛治辰说,应该注意到过去一味强调市场需求对文艺创作产生的不良影 响。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大家觉得市场就是人民,喜闻乐见等同于经济效益。这是一种有偏差的理解,为人民不意味着向市场妥协、更不代表迎合与媚俗。批评家要 明白自己既不是抬轿子的人,也不是打压别人的人,要说真话、讲道理,营造良好的批评氛围。
文艺作品具有审美的、教育的功能,应满足人民的情感与精神的需求。傅逸尘谈到,伟大的作品也可以是通俗的作品。齐白石从日常生活中提取素材,在 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造出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崭新形式,呈现出高雅的审美形态。批评除了学术性之外,很重要的一个内容就是在众多文艺作品与现象中,为人 民大众筛选优秀的有价值和意义的作品。
批评家的情感是批评的活力所在
过分倚重西方文艺理论成为批评遭遇的诟病之一。许多学员都在创作中注意到这一问题,呼吁批评应重新回到常识,回到文本。
项静谈到,批评的主旨不仅是为了提供某些信息或评判,它从来不是目的地,而是一条要被走的路。不仅仅批评是艺术的镜子,作品也是文学批评写作者 的一面镜子。评论家的情感和感受是批评的活力所在。除此之外,斟词酌句用优美的语言梳理对所读书的回应,参与社会和人性难题的讨论,以及与评论对象进行语 言赛跑都是批评的应有之义。
吴佳燕认为,文本细读是批评实现内部突围的重要手段。现在批评存在书斋化问题,忽略了一些常识性、基础性的工作,文本细读能把一部作品只可意会 的东西传达出来。把一部作品读透,需要阅读的耐性,入乎其内方可出乎其外。批评家与作者、读者之间是平等的,要对作家作品心存善意,尊重他们的劳动,使批 评在闪烁理性光芒的同时有飞扬的文采和尖锐、深刻的思想。
建构具有中华美学精神的批评
晏杰雄认为,“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具体到批评领域,就是要体现出中华民族独有的艺术品质 和艺术风貌。中国文学批评本身就有深厚和纯正的文本批评传统,金圣叹评《水浒传》、胭脂斋阅《红楼梦》,都深入到位,富有质感。批评具有自身的文学性和美 学品格,应该让读者感到思想和美的震荡。
张丽军提到,如何将中国传统批评话语进行现代转化,重新激活中国传统文艺批评的概念和精神,是极为重要和迫切的。比如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概念中的 “气韵”,就是一个涉及中华美学精神内核的词语。批评家应从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经验和艺术实践出发,意识到文艺所具有的塑造民族国家灵魂的重要价值。
学员还谈到,批评在今天受到如此多的关注,是因为其所具有的重要价值和强大力量。批评即选择,想想每年问世的浩如烟海的文学作品,便可以知道批 评家们的“披沙拣金”是多么艰难而有必要。把作品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剖析,似乎并不是太难,更有难度的挑战是直面文学的鲜活性和现实的丰富性。年轻一代的 批评家们已经开始有理性的思考,并且如他们自己所说,行走在路上,希望进行有诚意的表达和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