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电视 >> 资讯 >> 正文
“大部分电视文艺评论文章都发表在主流的纸质媒体上。喜欢看电视的观众不一定能看到这些评论,因此,评论对象和评论载体之间发生了严重的错 位。”在近日召开的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评论员座谈会上,中国作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阎晶明谈到,电视剧等文艺作品是通过电视和网络传播的,而严肃的文艺 评论目前仍是以纸媒为阵地,如果观众看不到专家的评论文章,自然就失去了评论的意义和作用。因此利用新媒体,拓宽评论阵地势在必行。
借助各种渠道让评论员声音得到真正体现
会上,不少专家无奈地表示,用几天的时间看作品、写文章、准备发言,用半天甚至更长的时间深入研讨,但最后到电视台播出时,就是一则不到一分钟 左右的文化新闻。在电视媒体的传播上,文艺评论的声音没有得到真正的体现,在最对口的传播平台上,电视文艺评论却是“失语”的。专家认为,电视文艺评论应 多借助电视本身这一传播主体,让观众及时、便捷地看到、听到评论员的观点和声音。电视台应开辟专门的评论栏目,扩大文艺评论的传播力,影响真正需要影响的 人。如电影频道的《佳片有约》就增设了专家点评的环节,且越来越受到观众的喜爱。这证明,观众希望看到专家学者们对影视作品不同的、深入的解读,这不仅能 丰富他们的观看感受,同时也能起到引导观看的作用。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高晓虹也建议中国电视艺委会等单位在办好现有文艺评论刊物的同时,尽快开设电视文艺评论的微信公众账号。广大文艺评论家要积极利用新媒体发声。只有这样,电视文艺评论才能走出书斋,走出学术的小圈子,走向社会,走近观众。
对于与会专家的建议,中国电视艺委会秘书长王丹彦表示,接下来中国电视艺委会将开设“电视快评”千字评论栏目,在电视文艺评论上进行创新,在新推出的每月专家欣赏指数20强评选上,也将引进微信投票等新方式,让文艺评论的声音更有吸引力、更具传播力。
要让评论的声音活泼起来,丰富起来,评论队伍的建设是必须要做的。据王丹彦介绍,从2011年开始,中国电视艺委会先后特邀两批、41位专家成为特约评论员,今年又将新增14位特约评论员。希望这支电视艺术评论的“国家队”不断提升其吸引力和传播力。
多些争鸣,少些一团和气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仲呈祥指出,与当下相对繁荣的文艺创作局面相比,文艺评论工作已经严重滞后,未能跟上业界和时代的步伐。尤其是“当下的 文艺评论不能是其所是,非其所非,失去了判断力和方向”。一些电视文艺评论丧失了锐气,放弃了责任,并逐渐成为“谁出钱就为谁说好话”的无意义产品。这些 不良现象必然会影响电视文艺评论在观众和读者心目中的权威性和公信力,造成与观众的隔阂。对此,与会专家认为,拉近电视文艺评论与观众距离,话语方式与评 论态度的更新转变也很重要。负责任、讲真话的中肯点评是文艺评论应秉持的一种格调和方向。
“在中国电视艺委会召开的研讨会上,因为常常倡导评论家多提批评性建议,少说好话,鼓励争鸣,所以相对于其他研讨会来说,观点碰撞要激烈得多。 但离时代和业界对电视文艺评论的要求还是有差距的。”王丹彦坦言,电视文艺评论不能只讲中庸之道、一团和气,必须要有棱角,尤其不能在市场经济中随波逐 流,成为媚俗的工具、作品的附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