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电视 >> 资讯 >> 正文

“大师课”怎能成为“大湿课”

——由北京卫视综艺节目《音乐大师课》说起

//m.zimplifyit.com 2015年04月17日11:01 来源:中国艺术报 左岸

  眼下国内各大电视台推出的综艺类选秀节目可谓琳琅满目,这其中又以音乐类居多,比如《中国好声音》 《我是歌手》 《最美和声》 《梦想星搭档》等等。遗憾的是,尽管很多音乐类综艺节目一开始都标榜回归歌唱本质,但大多受收视率竞争和电视播出等方面因素的制约,导致此类节目变得不那么纯粹,或多或少地偏离了音乐节目的固有属性,每档节目看下来,不但没有丝毫惬意之感,反而有些让人闹心或揪心。

  北京卫视近期推出的《音乐大师课》自播出以来不仅收视名列前茅,在互联网的口碑也越来越好,甚至还一度冲上了新浪微博热门话题榜的榜首位置。对此很多人的评价是,此前一些音乐节目中选手曲折离奇的经历、竞争激烈的排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毒舌”点评等不良现象在这档节目中遁了形迹。

  相比此前一些音乐选秀节目过于娱乐化、商业化, 《音乐大师课》力图通过这种“一对一”式的音乐辅导,来启发孩子们在情感上与歌曲共鸣,从而让他们更多理解歌曲背后的故事与文化内涵,确实值得肯定。但笔者在近期播出的一期《音乐大师课》中,有一个明显的感受是所谓的音乐大师课几乎快成了“音乐大湿(泪湿)课” 。节目从头到尾,不论是演唱的孩子,台下观看的辅导老师、孩子家长、特约听课团、观众,几乎都是以泪洗面,整个场面给人一种好不压抑的感受。

  或许对笔者这样的感受和评价,有人会指责是不是太过冷血,大家都哭了那是因为被感动的。可是笔者不禁要问,这种把打感情牌用到极致的做法真的合理吗?难道音乐就只有让人伤感的一面吗?难道让孩子们接受音乐辅导的目的就是要让他们只识人间痛楚吗?经典老歌并不都是伤感的,音乐更是如此,所以培养孩子们的歌唱兴趣,教会孩子们如何用情演唱,如果仅仅局限在伤感情绪过浓的歌曲之上,让节目从头至尾充满泪水,难免会让人觉得有些做作之嫌。

  况且,在《音乐大师课》中接受辅导的还基本都是孩子,对他们来说,学习音乐本应是一种能够带来快乐的体验。可是反观这档节目,为了在情感上出效果,孩子们演唱的歌曲还是以成人曲目为主,而真正适合孩子们演唱的儿童歌曲并不多。且不说这样的歌曲对孩子们的音色、音域都是不小的挑战,让一个不过几岁的孩子去演绎和诠释那些主题宏大、思想精深的歌曲,属实有些勉为其难,其结果不但不会让孩子们在这样的音乐学习中获得快乐,反而成为一种精神负累。作为辅导老师,有时候明知道孩子们对一些歌曲其实很难演绎出成人那种情感上的上佳表现,还要反复通过调动各种因素硬逼着孩子去做,这是要显示自己辅导孩子有一手呢,还是为了节目播出需要呢?

  所以,如何去除“表演化” 、如何让音乐节目回归常态,回归音乐本真,我想应当是今后音乐类综艺节目最应该看重的问题。而对于《音乐大师课》来说,如何真正做到用优美的旋律打动人,用快乐、轻松的教育方式感染人,或许才是其应该追求的目标。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